楼市大跌8成!别让房子榨干你的人生!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楼市大跌8成!别让房子榨干你的人生!’,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在这个国庆遇上中秋的黄金周,多地楼市成交惨淡。

数据显示,黄金周前6天,楼市热点城市出现了明显下调,热点30城市(其中部分城市网签数据暂停无法统计)网签大幅下调,平均跌幅达到了8成,成交量创2014年来最低。而北京楼市更是迎来2009年以来最惨淡的黄金周。

黄金周楼市成交大跌8成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黄金周前6天,楼市热点城市出现了明显下调,热点30城市(其中部分城市网签数据暂停无法统计)网签大幅下调,平均跌幅达到了8成,成交量创2014年来最低。此外市场分化持续,三四线城市整体成交依然维持高位。

其中,北京新建住宅前6日网签78套,二手房网签23套,均是2009年来的历史最低值,新房和二手房合计网签量仅101套,同比跌幅达到了72%;上海前6日网签新建住宅147套,同比跌幅达到了78%。

今年十一假期前后,广州总推货量2090套,较去年同期跌65%;总成交货量872套,较去年同期跌78%。此外,包括南京等热点二线城市成交量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

这种成交下跌,是今年整个市场行情的延续。根据1-9月统计数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平均成交跌幅达到了40%,其中北京跌幅达到了45%,深圳达到47%。二线城市之前的热点城市,南京下调了57%,福州下调60%。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贷收紧带来的资金价格继续上升,热点城市继续扩围调控,三四线城市开始约束性调控,这些都导致今年“金九银十”成交远远低于预期,预计在“四限”不断加码、信贷持续收紧的作用下,四季度房地产市场难言乐观,成交持续低位运行将成市场常态。

复盘楼市调控一年:逾百城发布150余次调控

去年中国“十一”长假前后开始的一轮密集房地产调控潮(业内称“930”调控)已满“周岁”。叠加今年以来的两轮楼市调控升级,中国房地产市场局部降温明显。2017年8月份,中国15个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环比全线“止涨”。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已有超过100个城市(县级以上)发布了各种相关房地产调控的措施约150余次。今年前9个月,仅北京市就发布了相关房地产政策超过20次,15个核心热点城市发布调控政策均超过4次。

随着一二线城市的调控全面升级,大部分投资需求转移到三四线城市。自今年3月以来,从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数据来看,房价呈现出“一二线跌,三四线涨”的态势。

官方数据显示,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同比涨幅较高的城市以三四线城市为主,主要是菏泽、湖州、温州、徐州、赣州、沧州市等地。这也导致在一二线城市持续调控,房价止涨的同时,三四线楼市依然支撑了整体市场冲高,房地产开发投资也保持较高速增长,对宏观经济增速并无明显拖累。

楼市大跌8成!别让房子榨干你的人生!

历史罕见,三四线城市为何超预期?

今年以来,三四线城市住宅销量和房价同比增速均显著超预期,与一二线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历史少有的明显分化。三四线的超预期表现是整个房地产市场乃至宏观经济保持韧性的重要方面。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分化?未来三四线房地产是否继续超预期?这都关乎未来经济动能及其演进方向的研判。

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需求超预期之初,有不少观点将其原因归结为一二线城市的溢出效应,但其不足以解释全国普遍的需求旺盛。事实上,除一二线城市外几乎所有三四线城市价格、销量增速至今仍处高位,这一轮房地产需求的强劲扩张显然是全国性的现象。

此外,市场上还有不少观点将人口、可支配收入等慢变量作为支撑三四线房地产需求持续旺盛的核心因素。事实并非如此。以人口为例,通过三四线城镇常住人口增速与房价(销售)对比可发现,二者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排除一二线城市溢出效应等局部变量以及人口等慢变量对全国房地产需求分化的影响,着眼于总量性的快变量来找寻此轮三四线房地产需求扩张及其分化的根源。

一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需求大都没有受到限贷限购的“踩刹车”约束。2015年底中央提出“去库存”,事实上,此前央行已在年内连续5次降息至1989年有数据公布以来最低位,且首套首付比率连续2次调整降至近年来最低位20%(非限购城市),这无疑为此次全国性房地产需求扩张创造了宽松的货币条件。

随着2016年热点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以及年底中央“抑制资产泡沫”的提出,一二线城市限购限贷政策开始频出以“踩刹车”抑制需求。截至目前,一二线城市中收紧首付政策的城市占比已近80%,限购政策的城市占比也达到60%。而三四线城市中首付政策趋严的城市占比仍不到2%,限购政策的城市占比不足1%。可见,因城施策的情形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需求整体上并未受到限贷限购的抑制。

二是棚户区改造及其货币化还起到“踩油门”作用进一步刺激三四线房地产需求。虽然棚户区改造是全国范围实行的民生工程,但其城市分布并不均匀。具体地,全国棚户区改造规模中三四线城市占比高达87%,而一二线城市仅占13%。并且,2015年后棚户区改造安置方式由传统的实物安置转向货币化安置,而货币化安置本质上是以定向货币宽松的方式助力商品房去库存。

通过测算我们发现,2017年1-7月,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带动三四线城市36%的商品房销售,而一二线城市则只有13%。可见,棚改及其货币化对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带动更强,进一步加剧了此次房地产市场的分化。

楼市大跌8成!别让房子榨干你的人生!

政策“踩刹车” ,三四线楼市趋弱

一方面,以房贷利率趋紧为代表的总量政策“踩刹车”将显著抑制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需求。从2008年以来的多轮房地产调控来看,总量政策的效果是极其强大的,利率与房价、销量增速都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利率对于房价与销量增速的影响并非体现在当期。测算发现,即期利率与房价增速(6个月后)相关系数最强,与销量增速(4个月后)相关系数最强。因此,当前的利率对于未来房地产的量价走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事实上,房贷利率自今年2季度以来有明显的抬升,融360公布的8月份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其与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趋同,且是更高频数据、前瞻性更强)已超基准利率,达到5.12%。因此,目前房贷利率“踩刹车”将显著抑制未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需求,全国房地产市场难言继续分化。

另一方面,棚改货币化力度趋弱将使得其对三四线城市的“油门”刺激作用递减。今年与去年棚改规模基本相同,且开工进度也似乎趋同(根据官方数据,今年1-7月与去年同期开工进度都为78%)。因此,根据去年的进度大致预测,今年三季度棚改将几乎完成全年任务,四季度棚改可能出现乏力。

更进一步地,根据未来三年棚户区改造规划,2018-2020年棚改规模将降至年均500万套,显著低于当前,棚改及货币化的“油门”趋弱将进一步降低三四线房地产需求,并缩小其与一二线城市之间的分化。

神预言的“最后一箭”:全国房价2018年6月见顶?

金融经济学家吴裕彬近日表态称,去年10月他预测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组成的一线城市房价在2017年下半年左右见顶,三四线城市楼市会在2017年接棒火起来。目前预测已经兑现。其对中国房地产的预测只剩最后一箭:全国房价将于2018年6月左右见顶。

2016年,政府在房地产加速赶顶的时刻突然地毯式铺开限购限贷,实在是逼不得已才出手。因为一线二线城市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杠杆已经太高了,需要防止杠杆过高而暴力断裂。

自2015年4月开始延续至2016年的楼市暴涨,是中国房地产有史以来增速最猛的一轮暴涨,然而与以往情况不同是,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中居民户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占比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上拉升,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却滞留历史底部,几乎岿然不动,这二者之间出现了罕见的显著背离。

机构资金撤离房地产,降低其相关杠杆,中国大妈(居民户)竭尽全力的接盘,把相关杠杆加到了历史最高,和接近爆发债务危机的水平。这就是房地产去库存的金融经济学本质。

吴裕彬认为,机构资金在去杠杆,居民户在疯狂加杠杆(大妈进场),这些都是超级大顶在即的特征,考虑到政府限贷限购等楼市救命政策,他此前预测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楼价于2017年下半年左右见顶(预测时间误差以月为单位,目前看已应验)。而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见顶之后,滞后6个月,全国的房价将见顶。具体而言,全国的房价会在2018年6月左右见顶。

楼市大跌8成!别让房子榨干你的人生!

致年轻人:别让房子榨干你的人生

房子,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喜欢房主的自由,家里爱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院子里爱种什么花就种什么花。有人喜欢租房的轻简,水龙头坏了,只要给房东打个电话,自有房东负责修理。省下钱来改善生活品质,吃哈根达斯冰棍,上北海道避暑。总之,说到底这是一个很私人的决定。

——吴澧《租住不知身是客》

有人说:“我觉得,如果买不起这里的房,就毫无价值”

最近得知一个朋友精神状态不好,抑郁了。

大家叹息,说他的抑郁和房价有关。

他7年前离婚时将唯一一套住房给了前妻,后来谈了个女朋友,本来去年想再婚重新开始。

结果计划买房筹措首期的那几个月,稍微犹豫了一下,可他所在的一线城市市区,房价就像变魔术一样,翻了一番。

存下的一百万首付,只能买到上班一个半小时路程的郊区房,原来看中的房子,三百万总价变成了六百万。

婚没结成,理想的房子,看上去人到中年的他好像这辈子都够不着了。

也许,一瞬间破灭了买房和再婚的梦想,他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也开始自我否定和怀疑,是抑郁的一个诱因吧。

这样的故事,每天可能都在某个城市的某个角落上演着。

有人将买房视为梦想,不顾一切去追寻,结果梦想破灭的一刻,没有其他的内心信念支撑,没有作为备选的第二个选择,于是就陷入了无力感的深渊;

有人则典当了自己的梦想,放弃所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机会,近乎偏执地瞄准买房目标数十年,将自己所有的一切去换一套钢筋混凝土的房子。

这两种人,都是将买房内化成了一种自我信念的人——

房子在,自我价值就在,就能自我认同;

没有房子,自我价值也随之幻灭,会有很多的自我否定袭来。

对于很多人来说,买房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充满压力的“必须”。

“买房,是一个很私人的决定。”

它本来是一个体现“自由意志”的个人选择。

可是在环境、文化还有众多他人行为的影响下,买房,这件事早就超越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在很多人的心里,它是一个必须达到的目标,一种和自我认同捆绑在一起的信念,一种自我价值的浓缩象征。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就会给个体带来强烈的自我否定、自责、低价值感和羞耻感,就会一直觉得无法建立基本的安全感,活得风雨飘摇。

买得起房=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尊严、有能力、被认同)

这个等式,存在于很多人的大脑里。大家被它裹挟着向前,来不及问“为什么”,来不及思考“别的可能”,就加入了买房大军,或者在房子面前,把我们人生所有别的选择,都拱手相让。

有房才行是一种刻在内心深处的集体价值观

无论房价如何,做出“买”之外的选择,都有难度。

现实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你的收入,永远追不上房价上涨的程度”。

但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去追呢?除了追房价,我有没有其他的活法?

现实是,不少人往往会把所有的其他选择屏蔽,只看到一个选择,然后过上被房子反过来绑架的人生。

“我一定要在这城市丛林里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无论房价多贵,无论我背负怎样的负担,生活质量受到怎样的影响,我都要把这条路走下去,和它死磕”

“如果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但是我买不起房,我会瞧不起自己,我觉得在你们这些有房子的朋友面前抬不起头,而且好像自己是没有家的人,难道换成你,你不会这样吗?”

这是有一次朋友间争论买房话题时,一个朋友对我提出的反问,记忆犹新。

抬不起头,没有归属感,无法认同自己,这些观念从何而来?

中国人对于房子的确是有情结的。

属于自己的房子就像根。它在过去的年代里,就如同土地一样,是很多人内心的寄托、归属、安全感,也是中国文化里,家族传承的重要部分。

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如果尝试觉察内心,关于房子,很多人的想法是这样的:

“没有自己的房,便似无根浮萍,男人觉得这是没本事娶老婆的具体表现,女人觉得没房就无法建立真正的自己的家,父母觉得不给孩子留套房传承下去就是不尽责,年轻人觉得不把赚的钱存下来买房就是不务正业”

这根本就不是“买或不买”的事情,也不是什么“个人的选择”,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价值观里,它就是毋庸置疑的必须品,买房就是唯一的必然的选项。

这就有点像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了,它就是一种具有庞大影响力的价值观。

我们对于房子的特别情感,就像一个集体经年累月的潜意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过去的经验,是一种已经融入到血液里的遗传。

房子等于安全,等于你作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被认可得到一席之地的标配。这种渴求,是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有的。

对于这种影响了很多人的集体价值观,如果没有觉察,没有自己的考虑和调整,那么它也会成为你的价值观。

如果你要做出不买房的选择,想接纳“不买房的自己”,想避免不断自责、满含内疚,那么你就需要深度思考,尝试从这种类似“集体潜意识”的想法中觉醒过来。

如果你拥有一种自信,即对自我的相信,一旦你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定义你生活的必须和次要,定义你的轻重缓急,你就可以做出关于房子的其他选择。

不买房就等于没有家,没有房就不能结婚,孩子就会居无定所,这些想都不想就跳出来的“必须买房”的理由,其实都是某种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自己的识别能力,重新去推敲大家对于这个价值体系的无条件认同,你或许会发现,那些必须买房的理由或者不买房的严重后果,其实都不是绝对的。

不买房,你需要承受一些代价,舍弃一些东西,但是同样的,你也会在其他方面有获得。

不买房不是绝对的错误,买房也不是唯一的正确。买与不买,是人生大事,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需要你清醒独立的思考衡量,再得出结论。

一句话,看你的取舍。

关于买房你可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但是安全感真的来自于一套房子吗?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

——高晓松

在房子的前面,应该是自我。

先有我,再有房。

先通过学习成长去形成稳定独立的自我意识,通过自己能力的提升去构建自我安全感,再决定是否买房,而不是被主流价值观推搡着,用买房这种唯一的方式来建立你的自我,价值和安全感。

如果成长累积到拥有足够的自信和思考能力,拥有了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的力量,就可以做出“体现个人自由意志的私人的决定”

具体到房子,就是我可以选择和别人一样努力存钱买市中心的房子,也可以选择花更少的钱回老家或者郊区买房,或者干脆就不买房了。

比如网上挺有名的旅行者“老极”,2005年他在徒步时认识了在上海做工程师的妻子“小猪”,他俩收入都还行,但是上海和杭州的房价那时已经高得很,两个人就一直不买房租房住。

儿子出生,他们带着孩子环游世界,孩子两岁,他们三个在菲律宾生活了三个月,孩子每天和海龟嬉戏;孩子两岁半时,他们又骑摩托车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穿越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土耳其、希腊最后到达北极。

这样“不着调”的生活,他俩过去挣的钱很多都花在了路上。

楼市大跌8成!别让房子榨干你的人生!


有围观群众问,“老极很有钱吗?他妻子愿意这样跟着他满世界跑?”


老极的妻子回答:“认识他以后,我就意识到有两种生活选择,一种是当工程师、做上班族的生活,另一种就是我们现在这样,有些不着调的生活,他觉得后面这种才是应该过的生活,我发现自己也喜欢这种有些不一样感觉的生活。”


现在老极也买房了,但是并不在上海和杭州的市区,一直租房住的他在千岛湖买了房,“房子的价格只有上海的七八分之一,但我的人生就可以少在这上面消耗七分之六或者八分之七”。


这就是老极的想法。很独特,也很合理。


他的生活方式,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但是老极和他的妻子,就活在他们共同的价值观里,很满足。


举这个例子,不是想论证老极选择的好坏、买房不买房的对错,或者上海买房与千岛湖买房的投资回报率,而是想说:


如果你有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能力,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实你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思想通道,在这条通道里,你可以坚持自己,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任何时候,有选择才意味着,你是自由的。


关于房子,对我们最重要的,不应该是祖辈或者他人的观念,而是自己建立的观念。

 

可以不买房的你,才是自由的


哲学家康德说过,“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如果我不想买房,不想用我最好的三十年光阴去背负买房的高额按揭,不想活在这样一种精神负担里,哪也不敢去,工作不敢辞,甚至连病都不敢生,那我就可以不买房,或者买相对便宜的房子,那么我就是自由的。


所以至少,老极的人生,是自由的。


一套相比你的承受能力售价高昂的房子,和自由之间,是可以有所选择的。既然人生是你的。

 

当我们开始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关于房子的选择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往往我们把它限定成了一种,在这个死胡同里,我们给自己制造了很多的焦虑和压力,最后过上了被房子捆绑的人生。


我们需要看到“老极们”的存在。


他们的存在,反驳了“只有在生活的城市买房才能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绝对化的论调;也证实了并不是“只有房子才能让一个人建立起自我价值感”;并且也是无房男女照样可以结婚生子的佐证。

 

我们也需要看到,世界其实很大——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而中国,关于租房的概念和各种政策,也已经在改变之中。

 

尽管房价可能让你仰望到双腿发麻,但是——


思考为什么买房?买房还是租房?花多大代价去买房?恰好是我们判断自己是否具有独立思维能力,是否能建立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有力量活出自己的一次绝佳考察机会。


藉由你的选择和答案,你会知道,你究竟离活出自己,有多远的路程。

 

不管你愿不愿意,存了多少首付,有怎样的还贷能力,房价就在那矗立着。它不会被你改变和控制。


如果你一定要执着于,我要在这个城市拥有我的一套房,我的孩子一定要出生在这个城市的学区房里,我才能过得去我内心的这一关,我才能认可自己的价值和人生,那么这种执着会让你走进一条很窄的路。

 

对很多走在买房路上、身负几百万贷款或者还在存首期准备踏上这条路的人来说,沉重的身心压力,是毋庸置疑的。


我遇到过一个焦虑症的来访者,他跟我说,他的恐惧就是,特别害怕生病,还有就是害怕失去工作。总是不断害怕这两件事情,他越来越陷入焦虑的情绪,每天只要想到每月一万元的房贷,和自己两万元的收入,就担心焦虑得难以入睡。


还有一种普遍的情况是,年轻人凭自己的积蓄给不起首付,按揭也无法自己负担,结果变成了举两家父母之力买房,这样的人因为经济来源需要父母资助,几乎无法真正实现从原生家庭独立,从找对象到结婚买房生孩子,他们的人生都被父母控股。


写在最后


社科院曾经发布一组数据,在4110名90后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中,自有住房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微妙改变。


尽管大多数受访者扔希望买房,但64%的受访者“不同意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要背上沉重房贷,宁愿不买房。


57%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给他们一笔相当于住房首付的钱,他们会选择创业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不买房,也许你可以在当下就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有人会问以后呢?


可是如果你的当下就只能把自己拴死在一个沉重并唯一的选择里,以后你就拥有能力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吗?


这是一个问题。

 

痛苦和无力,来源于执念和别无选择。


退,不是求其次,

能够退一步的人,

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于是可以体验到海阔天空。


对自己无法控制的部分能够接纳,

转而寻找其他通往幸福的路径,

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平静,

不能接纳,则会陷入痛苦的执着。


买房如此,人生亦如此。


楼市大跌8成!别让房子榨干你的人生!

每日交流创业故事,分享理财知识,得瑟美丽人生,我的,你的,他的新媒体观点,社区社会的行业资讯。微信号:misskywealth(←长按可复制)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并在下方拇指处点一下赞

楼市大跌8成!别让房子榨干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