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神》背后的中国药:红杉、高瓴老牌机构+产业背景机构加持 上( 二 )

家制药企业,但绝大多数企业小而散,销售额利润低;企业没有资本也不愿投入资本用于新药研发;创新层次主要处于以仿制为主到仿创结合的阶段,仿制药比例高达96%

由于缺乏创新药物的研发能力和完整的开发链,中国药企一窝蜂研究热门靶点,产品重复申报,导致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基本属于无序竞争状态,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药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还没来。

在资本方面,直到几年前,才开始有本土投资机构触碰创新药领域。这种试探的碰,也从仿制药开始。原因很好理解,投入大、周期长。为致命的是,成功率低。

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药研发面临的风险极高,回报周期长,为了一款新药的研发,十余年的默默研究最终打水漂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无数事实显示,新药研发的临床项目最后成功的几率是很低的,即使是科技发达的美国最后成功上市的临床项目也是小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