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崩塌的商业帝国:关三千家门店,市值从170亿跌到8亿!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瞬间崩塌的商业帝国:关三千家门店,市值从170亿跌到8亿!》。来源是BigDataKer。

瞬间崩塌的商业帝国:关三千家门店,市值从170亿跌到8亿!。市值|门店|瞬间|商业帝国|崩塌|达芙妮---


最近一段时间是上市公司陆续发布第四季度财报以及年报的时候,日前,上市公司达芙妮集团公布了2017年第四季度业绩,财务表现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季度达芙妮集团关店328家,2017年全年净关闭1009家店,平均每天就关闭2.7家门店,再加上2015和2016年的数据,三年内总计关了近3000家店铺。翻看达芙妮的市值曲线图显示,2013年时达芙妮的市值达到了巅峰超过了170亿,五年过去后,市值跌至8亿左右,昔日鞋王已经风光不再。

市值|门店|瞬间|商业帝国|崩塌|达芙妮---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瞬间崩塌的商业帝国:关三千家门店,市值从170亿跌到8亿!

大量关店以及市值的断崖式缩水表明:达芙妮已经最巅峰时刻跌入了底部,一代鞋王“ 达芙妮 ”竟然没落到了这一步,一下关闭了近三分之一的门店网点。通过观察大家会发现,以前随处可见的达芙妮门店,已经没有了达芙妮门店的身影。而在以前,达芙妮和百丽曾经占据中国女鞋市场的半壁江山。

最辉煌的时候,达芙妮一共有2万家销售点;占据内地女鞋市场20+%的市场份额;曾经连续5年荣登内地女鞋的第一品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始人之一的张文仪带着5名工人白手起家,在台湾租了一间工厂做鞋类代工。1987年,张文仪拉来陈贤民,两人在香港创办了永恩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达芙妮的前身。

达芙妮成立于1990年,据说是由于不堪忍受台湾地区高涨的土地和人工成本,张文仪把工厂转移到莆田,生产重心也由此转战内地,到了内地的达芙妮一炮而红,不仅连续5年荣登内地女鞋的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更一度超过两成。

市值|门店|瞬间|商业帝国|崩塌|达芙妮---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瞬间崩塌的商业帝国:关三千家门店,市值从170亿跌到8亿!

1993年11月3日,达芙妮更是在香港主板上市,2002年起,达芙妮开始迅速扩张以每年在内地开设数百家专营店并快速扩大在二三线市场的覆盖率,店铺发展到2013年6702家,短短十年间门店增长了9倍之多。

然而,如今却面临如此困境,实在是让人唏嘘。从百丽到达芙妮都纷纷倒下,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国产品牌为何会把自己一步步搞死。

2012年商业地产价格攀升,达芙妮其庞大的门店数量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加上被电商与其他新兴零售渠道分流,它的苦日子也就来了。2013年第四季度,达芙妮关闭了245间表现欠佳的核心品牌店铺。

达芙妮的高市场占有率得益于大众定位和低线城市的渠道下沉——200-300元的主打产品价格以及多集中在四至六线城市的销售渠道,使其在发展初期迅速扩张。随着行业激烈竞争加剧和成本飙升,达芙妮的电商去到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惊喜,而线下也没能进一步突破瓶颈。从而导致公司收入下滑。此外,门店的导购和服务能力跟不上,用户体验不佳;达芙妮供应链效率不高,同质化严重,也是一代鞋王没落的重要因素。

市值|门店|瞬间|商业帝国|崩塌|达芙妮---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瞬间崩塌的商业帝国:关三千家门店,市值从170亿跌到8亿!

从上市到现今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从“鞋王”女神再到而今业绩亏损、频繁裁员的关店王,达芙妮要想重回当年的辉煌,是时候要吸取此次的教训,考虑大范围的问题。除了成本问题外,根据消费人群提高产品的品质、独特性、创新性,还有供应链的问题,也是达芙妮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