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2017年刚刚过去,这一年的不良资产市场比往年要热闹得多。各路有牌的与没牌的机构、大量国内的与海外的资金、懂业务与不懂业务的人、合规的与不合规的业务创新,还有传统玩家与互联网玩家纷纷介入进来,可以说2017年是金融不良资产风格转换之年。我们用以下几个“关键字”来试着总结。

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关键字一:“贵”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2017年资产包价格迅速走高。

(1)资产包价格走势迅速偏离了过去几年的区间

(2)低价资产包基本从一级市场消失

(3)一级市场抢包,导致一二级市场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象

(4)银行等上游机构的预期变化攀升

 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关键词二:“新”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2017年新机构、新人纷纷进入市场。

(1)持牌照的机构增加

(2)大型企业机构与民营资本杀入

(3)互联网+不良资产的创新此起彼伏

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关键词三:“炒”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2017年不良资产处置变成不良资产投资,然后是不良资产炒作。

(1)处置价值与资金成本的赛跑

(2)炒风盛行,不再以处置为目的

(3)估值逻辑的崩塌

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关键字四:“乱”不良资产——贵、新、抄、乱

 2017年旧的规则与权威已打破,新的未确立。

 (1)逃避监管的“出表”业务堂而皇之成为很多机构的业务,特别是持有牌照的四大资产、地方AMC、金融资产交易所,他们的创新就是如何绕开监管。2015年以来,银监会连续发了多道“文”,试图通过政策规范交易行为,但实践来看,政策总是滞后于市场,在当前市场需求未能满足之前,总是会有绕开政策的需求。但当市场上堂而皇之、拿着监管机构批复的牌照去绕开监管之时,政策的权威性已不复存在,法不责众与违规成本不高成为了不良资产交易“乱”的根源。 

(2)部分中介机构存在收“知识税”与“智商税”的嫌疑。不良资产的投资与处置,既有专业领域知识与经验的要求,也有信息相对不对称的特点。日常工作中,时不时能遇到分不清“债权”与“实物”的新手,以为买不良资产就是买烂尾楼的大有人在。在炒风盛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的2017年,难免存在“忽悠”接盘的现象存在,也有利用信息优势拿着“资产包”到处忽悠上下游的中间商。行业协会、互联网平台等尚未形成权威的媒体与平台品牌,部分机构为了营销目的,所谓的资产撮合多缺乏专业判断和靠谱来源,所谓的年度机构、人物评奖和排名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等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认知混乱。

 过去这一年,金融不良资产交易市场从过往波澜不惊到2017年喷涌勃发,不管是百花盛开、百家争鸣还是乱七八糟、杂乱无序,大概是不良资产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专业走向普遍的行业发展必经之路。

不良资产——贵、新、抄、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