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去上班,孩子的安全感就少了?错,安全感不与陪伴时间成正比( 二 )


综上所述,我们能看到一个结论:就是如果家中有带娃的得力助手,比如老人,这个老人可以给孩子提供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和情感回应、可以专心和孩子玩有趣的游戏、可以和孩子聊天交流等,妈妈就可以放心的回归职场了,大可不必担忧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孩子的安全感会不会缺失。

妈妈|妈妈去上班,孩子的安全感就少了?错,安全感不与陪伴时间成正比
文章插图
影响安全感建立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而非时间长短一条标准对于安全感的建立,我们容易陷入到一个狭窄的定义里,就是把安全感的充足程度等同于陪伴时间的长短,妈妈陪孩子的时间越长,孩子就越有安全感么?不一定。
我们试想两个场景:
场景1:全职妈妈,全天24小时陪伴孩子,但是大多数时间都是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孩子想要妈妈陪玩,妈妈说你自己玩吧,我休息一会,或者是给孩子打开电视,让孩子看电视,如果孩子调皮捣蛋了,妈妈会非常暴躁生气,凶孩子。
场景2:职场妈妈,下午6点以后才能回家看到孩子,但是从6点到孩子睡觉前这段时间,妈妈全身心的陪孩子玩各种游戏、看书、抱抱亲亲,一天的思念都化作了温柔的话语,温暖的拥抱,对于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容忍度也很高,不会随意给孩子发脾气。
两个不同的场景,职场妈妈给与孩子的爱和安全感是高于全职妈妈的,和陪伴时间成了反比关系。

妈妈|妈妈去上班,孩子的安全感就少了?错,安全感不与陪伴时间成正比
文章插图
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影响安全感建立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
1、陪伴质量的高低比陪伴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对婴儿做出迅速、一致、恰当的反应,温柔细心地抱着他们---与依恋安全型有中度的相关,相形之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一般跟孩子接触较少,笨拙地或敷衍了事地抱孩子,有时对孩子表现出生气、拒绝态度----《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孩子需要体会到的安全感是这样的:

  • 我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当我饿了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人喂我吃的,保证我不会饿肚子。
  • 我是被保护着的,我不会处在一个危险的生存环境里
  • 我是被关注和接纳着的,不论我开心或者不开心,或者有各种需求的时候,我都能被及时回应,被接纳,从而感受到我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这些感觉的提供大多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妈妈对孩子的情绪、需求是非常敏感的,并且能够及时给与正面的回应,而不是无视孩子,这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想和玩捉迷藏,妈妈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说好呀,我喜欢和你玩,然后陪孩子玩一会,孩子就能从这短短的五分钟里,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和陪伴。
所以,即便职场妈妈一整个白天都不在家,但是依然可以利用下班、休息日这些小段的时间,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陪伴,其效果不亚于整天陪伴孩子的全职妈妈,因为全职妈妈很容易产生养育倦怠。

妈妈|妈妈去上班,孩子的安全感就少了?错,安全感不与陪伴时间成正比
文章插图
2、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难易程度不同
由于依恋是母婴之间的关系,婴儿的特征自然会影响到依恋形成的难易,情绪易激怒,难教养的婴儿更可能形成不安全依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如果家中有难养型的孩子,高敏感的孩子,吃睡可能会很难伺候,还会哭闹频繁,妈妈一定是心力交瘁,焦虑不安。
在这种情绪下,对于孩子的回应可能就会下降,这种情况下,不论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都是不小的考验,面对这样的孩子,建立安全感需要更多的是耐心和技巧,也需要更多的陪伴时间。
妈妈|妈妈去上班,孩子的安全感就少了?错,安全感不与陪伴时间成正比】但是,如果家中带养人和职场妈妈能够很好地配合起来,能够按照孩子的气质类型做出合理的调整,以符合孩子的需求,也是可以形成安全型依恋,建立安全感也是没问题的。

妈妈|妈妈去上班,孩子的安全感就少了?错,安全感不与陪伴时间成正比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