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自身发展才是根本。阿里规模与商业模式在此,市值的回归只是时间问题。三季度,阿里巴巴产品开发费用为152.97亿元,在云计算和海外市场的拓展,阿里的未来仍然不可限量。
同时,阿里重调组织架构,蒋凡调任国际业务。国内流量见顶,海外业务的开拓将成为集团未来主要的用户增量来源。
张勇在内部信中指出,过去几年,阿里海外市场增长迅速,海外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2.85亿,但距离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距离在潜力广阔的海外市场有更大作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概股安然过冬真正的寒冬,在到来之前绝不会悄无声息。
在舆论场中,吃尽政策、人口红利基础之上的中概股们,在“至暗时刻”迎来了检验硬实力的机会。
拼多多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当季实现营收215.06亿元,同比增长51%,增幅较一季度的239%和二季度的89%放缓;归属普通股股东净利16.4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7.85亿元。
然而,拼多多的年初至今市值已下跌64%。此外,受反垄断影响的腾讯控股、美团等平台公司今年以来均收获16%以上的跌幅。
文章插图
业绩与市值表现完全不匹配,公司基本面表现与市值脱钩,再强的护城河,也难以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如果一纸禁令就能摧毁一个行业,那么企业必然没有想做时间朋友的投资人。
自2021年7月2日滴滴出行APP下架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如履薄冰。继滴滴出行之后,货买买等一系列APP也被下架,小红书、Keep、喜马拉雅等多家公司宣布取消赴美IPO。针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可谓层层加码。
微博在香港上市首日下跌,政策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对互联网行业仍保持谨慎。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2月3日收盘,今年来,在美上市的所有中概股中有239只累计出现了下跌,占比高达73.8%,其中更是有123只中概股的累计跌幅超过50%,占比达38%。
政策的不确定之外,企业自身商业模式的和盈利能力才是根本,“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回首过去十年,网约车大战、外卖大战、共享单车大战、P2P大战、在线教育之战,能活下来的都已经站稳脚跟,在摆脱野蛮生长状态的中概股企业,以往“亏损换增长”的发展策略,“增收不增利”的烧钱模式,将难以持续。
烧钱扩张、烧钱,亏损,上市,国产创业公司的一贯流程,再也难以持续。遏制平台的无序扩张,流量见顶,红利期之后,精细化运营、硬科技的正面较量成为必然,中国科技企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不是国家所迫切需要的,也就随时可以淘汰掉。
凛冬将至,中概股企业裹好自己的被子,定个小目标,比如“先赚它一个亿”。
- 互联网|传统企业里,产品经理的价值衡量难题
- 企业|裁员,降薪,大牛出走:AI大退却的始末缘由
- type-c|互联网公司纷纷裁员,寒冬真的来了吗?
- hr|互联网企业监控员工上班引热议,是时候关注员工体验了?!
- |国内互联网巨头风向变了
- 小米科技|佳能裁员补偿是恶意吗?宣扬996的老板是否能向这些良心企业学习
- 华为|打压华为促使中国制造联手反击,又一家企业宣布投资千亿研发
- 显卡|互联网大厂,裁员消息频频出现,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
- 三星|三星大罢工,“韩国第一企业”遭遇50年来最大危机?
- 贵州网新闻|让中专生圆梦!传智互联网学校科学解决人才“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