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道上的家|父母同享育儿假,能让父亲?更多参与育儿吗?( 四 )
2012年在《大西洋月刊》上有一篇轰动一时的封面文章《为什么女性还是不能拥有一切?》。作者安-玛丽·施劳特是美国国务院第一位女性政策规划部主任,这是她梦寐以求的职位。然而2011年,当两年任期结束后,她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她在文章中说明了原因:丈夫负责照顾两个儿子,但她青春期的儿子有各种恶习,好几次当她要参加重要会议时,却接到了来自家里的紧急电话要她赶紧回家……她不得不主动辞职,回到工作时间较有弹性的大学。她质问,社会设置了哪些制度上和文化上的障碍,使得女性难以实现兼得工作和家庭的理想?为什么在女权运动让女性走出家庭、成为劳动力的五十年之后,“兼得工作和家庭”,仍旧主要是女性的焦虑,而男性却不大需要面对这样的内心焦虑和社会压力?
文章插图
《坡道上的家》剧照。
女性学者淡豹在《为什么当保姆的都是女人?》的文章里指出,“‘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这一困境,它在男性那里未必成为问题。无论文化上还是制度安排上、政策支持上,都让男性去工作成为一种看似自然的选择,结果就是,他们可能会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尝试顾及家庭,而不是长期陷于考虑如何平衡二者的困境中。大多时候,家庭与工作的兼顾不被设定为男性的理想,也并非他们必须要争取的目标,因此不对他们形成一种精神上致命、现实中局限人的行动的核心压迫”。正是这个原因,家务和育儿至今仍被视为女性的责任和劳动,保姆几乎都是女性,帮忙带孙子孙女的老人也都是奶奶或姥姥……
也即,所有男性同胞们,当我们作为一个男性、身为一个父亲,我们天然地就享受了一种身份优势——我们没有那么多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困扰,无论我们本身是否接受或认可。这个时候,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丈夫和爸爸应该做的,或许就应如评论者尼罗——他本身也是一个积极参与育儿的爸爸所说的,“从家庭内部来看,夫妻都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的文化、制度,唯一可能改变的是双方的观念和家庭内部的安排”。当大环境一时半会儿改不了,就从家庭的小气候开始变化。
文章插图
《坡道上的家》剧照。
那么,父亲该如何参与?
传统的父亲角色理论认为, 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 父亲最基本和普遍的角色是充当孩子的玩伴, 父亲照顾孩子的主要方式是与他们一起游戏,父子之间的亲密更多建立在各种互动游戏活动上;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更阳刚,云云。笔者个人一向对类似的理论很不以为然,它本质上还是清晰地划定了性别界限,将父亲与母亲的责任分工化了,并且父亲承担的往往是相对轻松的那一部分。当父亲负责游戏,就意味着母亲得负责事务性的部分,比如换尿布、准备食物、接送小孩等。相较于游戏来说,母亲所承担的育儿任务,让她成为“第一育儿者”。
媒体人尼罗以他的经验之谈总结道:“在现实中,很多爸爸在育儿时更多地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带孩子出去运动、玩耍,更进一步的则是给妻子一些宽慰,给妻子做个替补,顶一个一天半天的育儿工作。这种浅度介入满足了男性作为一个父亲的社会期待,但距离母亲的责任,或者是第一育儿者的职能,差距还有八千公里。”
这提醒了我们:父亲参与到育儿中来,不仅仅是下班后陪孩子玩玩游戏那么简单,而参与并承担“第一育儿者”的责任,包括孩子的营养均衡、身心健康、更多陪伴、建立亲密关系、智力开发、培养好习惯、学习技能等。
这也许很累很难,但它却是无数母亲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的工作。我想,当一个父亲尝试去做这一切时,他也没什么理由好抱怨的了。
主要参考文献:
1.戴锦华:《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宋少鹏:《中国女性身份认同的历史与现实——从“女德馆”事件谈起》,《文化纵横》2015年第1期
3.杨凡:《父母育儿假:发达国家的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人口与健康》2021年第8期
4.任泽平团队:《中国生育报告:放开三孩,积极生育》,https://mp.weixin.qq.com/s/HLyzNOZ_aXLrUd0TxKBilw
5.朱荟、陆杰华:《现金补贴抑或托幼服务?欧洲家庭政策的生育效应探析》,《社会》2021年第3期
6.淡豹:《为什么当保姆的都是女人?》,https://mp.weixin.qq.com/s/Ia3t21nYe5LvZq9vO2GyIg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经产妇|进产房后五大尴尬场面,能淡定面对的初产妇很少,经产妇波澜不惊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meg吃鱼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孩子|剖腹产划伤孩子头部,医生很快就会好的,7年后家长找上医院
- 防疫新规|德国出台防疫新规 加强对未接种疫苗者的社交限制
- 宝妈|三个月的宝宝,为何“偏爱”竖抱?抱对了的宝宝更聪明
- 怀孕|3次胎停后...39岁的她能圆梦吗?
- 医生|让宝妈提心吊胆的“上环”,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可能会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