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在拥有近6.5亿人口的东南亚市场,这笔交易打破了当时的记录,成为该地区网约车行业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在当时的这笔交易中,软银、Uber都不是输家。其中,软银是后面这大家网约车平台的股东,Grab在2018年最大的一笔(约25亿美元)融资,也是软银领投。经过软银的多次加持,接下Uber业务的Grab当时的估值已经达60亿美元;而对于Uber来说,虽然退出了东南亚市场,但拥有Grab 27.5%的股份,意味着之前在整个市场近7亿美元的投入,已经换回了近17亿美元的股权。至于Grab,更应该心满意足,因为有了继续烧钱的资本。
为了在东南亚市场与Grab和另一家印尼初创公司Go-Jek对抗,Uber此前每年要投入约2亿美元资金。随着Uber撤出,Grab接管了其外卖业务UberEats,并于同年5月推出了Grab food。此时的Grab已经坐到了东南亚网约车行业头把交椅上,此举同时也给对手Go-Jek带来了不小压力。
到了2019年初,在东南亚市场Grab的业务已经覆盖了190多个城市,远超Uber和Go-Jek的市场总和。尽管Go-Jek的背后投资方包括谷歌和腾讯,但是也没能压制住Grab的爆发式增长。
到了2020年12月,Grab通过与当地电信巨头Singtel的合作,在新加坡获得了数字银行牌照。Grab持有合资企业60%的股份,该公司随后在马来西亚申请了数字银行牌照,并与合作伙伴Emtek集团(Emtek Group)一起与印尼当地的银行展开和各种合作。
03东南亚创业市场的一记“响锣”
Grab此番能够顺利上市,也对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创业市场带来了一股难得的活力。近一年来,东南亚的创业生态环境开始逐渐爆发,今年东南亚地区的独角兽公司数量已跃升至20多家,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文章插图
不过,在Sea Limited于2017年上市后,当地创业领域并没有迎来更多的高潮。而Grab引领了这波SPAC上市热浪,后续将会带来GoTo的跟进,以及印尼的Kredivo和新加坡的Property Guru等多家东南亚创业企业的追随——是的,这些企业大多都在争取明年通过纽交所的SPAC方式上市。另外东南亚地区相当活跃的电商物流创企Ninja Van,以及二手车交易平台Carro等公司,也表示有兴趣在未来一至两年通过类似方式上市。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SPAC模式(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与传统意义上的买壳上市不同,SPAC是自己造壳,即投资方首先在美国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这个公司只有现金(没有实业和资产),成立后的公司将用于投资并购正打算上市的目标企业。目标公司则会通过和已经上市SPAC并购,迅速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 。
上面提到的这几家东南亚互联网创业企业,基本上都堪称独角兽(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尽管算是东南亚地区科技行业的一个里程碑,但Grab上市之际,今年上半年的SPAC热潮已基本消退。换言之,美国股市对于对企业通过SPAC上市的可行性(合法性)质疑,正在逐渐扩大。
文章插图
去年在纳斯达克先后通过SPAC方式上市的新能源车企Nikola(重型卡车制造商)和 Lordstown Motors(新能源车汽车企业),都在今年饱受第三方机构的质疑。
Nikola上市后,这种SPAC的合并交易似乎为更多新能源车初创公司开启了快速融资的样板。这种不需要拥有实际产品和收入就能获得大笔融资的上市方式,还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追捧。上市后Nikola的股价被热炒,其市值也一度超过300亿美元,让通用和福特等传统汽车行业巨头为之侧目。但是随着权威机构对其财务及经营状况曝光,很多虚假信息也公之于众,Nikola的创始人随即离职,公司股价也跌落谷底。
显然,这种局面也给未来采用同样方式登陆资本市场的Grab和GoTo等东南亚互联网创企带来了阴影。
【 网约车|东南亚网约车巨头上市,软银和Uber也成了赢家?】当然,对于Grab这家东南亚的网约车+外卖+闪送+线上支付“小巨头”而言,上市终究是攀登到了一个“制高点”,至于接下来如何在东南亚互联网市场演绎更多精彩的创业故事,不妨留给时间、资本市场和竞争对手的表现。
稿源:(i黑马)
【傻大方】网址:/c/1202b09462021.html
标题:网约车|东南亚网约车巨头上市,软银和Uber也成了赢家?(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