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潮·科技 > >

赛道|京东、美团、阿里无人配送的“室内困境”( 二 )



按关键词阅读: 机器人 大界 大界机器人 软硬件 高瓴创投 提供商 建造 自动化 建筑 孟浩


我们以网友诟病的“万恶资本家”代表美团外卖为例,网友整天在骂外卖涨价、骑手可怜,那美团平台真有那么挣钱?我们看数据,2020Q2,美团外卖佣金收入127亿,仅骑手成本就100亿,占比高达近八成,确实“不挣钱”的美团外卖自然也满肚子委屈。
不难发现,边际成本虽然会随着规模的扩大递减,但末端配送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产业,非边际成本占比极高,这个递减势必存在天花板。倘若能够无人化,边际成本就会成为大头,有菜鸟、京东、美团这样的大需求加持,相较于当前,成本势必会有一个可观的降幅。
二:无人驾驶技术一片火热
场景这只手能给到需求,技术这只手自然就闲不住了,当前无人配送赛道上盘踞的技术方案研发者并不少。
首先是场景自研派,没有出意外,菜鸟、京东、美团都在技术上坚定地走自研道路,并不希望让核心技术成为供应商的筹码。
当前菜鸟的技术自研主要由菜鸟ET实验室负责推进,已经研发出了菜鸟小G等三款末端配送机器人;专注于“互联网+物流”的京东X事业部,无人车项目于2016年下半年投入研发;同年,美团成立W项目组,启动对特定场景下无人配送的研究,2017年,项目组提升为事业部。
在“场景大户”的自研之外,供应商们也一片火热,百度无人车这座“黄埔军校”出身的朱磊创办的白犀牛,当前已与永辉、大润发、叮当快药等建立无人配送合作;新石器也已经为联邦快递中国市场提供无人配送技术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致力于城市场景无人小车的毫末智行,早在去年就已经与阿里、美团签署了无人小车相关商业合同。不仅在阿里“小蛮驴”规模化量产方面开展了相关合作,今年4月,毫末智行与美团也正式发布了量产L4级无人车“魔袋20”。
除此之外,赛道上的Apollo、一清创新、行深智能、驭势科技等公司都在技术供应商方面有所布局。
三:整车供应商助力跨过产能地狱
场景+技术,落地就有了基础保障,但想要达到最终的规模化远景,第三只手是另一个基础,即整车制造。
当前美团、菜鸟这些场景方的整车投放数量都在三位和四位数之间徘徊,永辉、大润发等的投放量则更少。但随着技术、法规逐步成熟,规模化是一个必然存在的门槛。从下图可以看到,盯着这个门槛的技术储备工作,赛道上早已开始进行。
赛道|京东、美团、阿里无人配送的“室内困境”
文章插图
(图源:辰韬资本)
不难发现,当前的无人配送赛道着实有些拥挤,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动驾驶想要在无人配送这一场景上快速落地,并非造一个“终结者”就能高枕无忧,而是需要三只手的合力。这就意味着“拥挤”的含义更像是“热闹”,不失为一件好事。
小结一下,合格或优秀的自动驾驶智能化软件实力,发达或完备的整车制造工业,体量足够大且较容易赋能的实际应用场景,三方力量叠加,将直接决定哪一股组合势力将率先走出无人配送的荒漠。
那么在这三个要素资源里,分别存在什么难题和机遇?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阐述。
现实骨感吗?在市场规模与“三只手”之外,关于无人货运的难点,Tracy还在微信上向我们表示,“规模成本和商业化,(无人配送)都还得翻几个山,对了还有技术,不就是个L4吗?那有啥难的?”
当然,她并没有忘记在自己关于L4的这个结论后面加上一个“狗头”表情符号。
赛道|京东、美团、阿里无人配送的“室内困境”
文章插图
诚然,L4技术攀峰的时间成本早已在Robotaxi上让资本直呼“渣男”,硬件测试工程师李畅(化名)也向我们表示,“场景、制造能力都有,这就好比你要炒菜,什么食材都备好了,但家里燃气灶还没通,就是干着急。”
至于Tracy所言的“规模成本和商业化”问题,我们认为与L4技术的不成熟同样不无关系。
李畅向我们调侃,“(现阶段)这些小车,一个个都像是行走的小金库,路测要是真遇到个懂行的,能给拆得一干二净。”
具体来看,“当前(无人配送小车)整车成本在50万左右,能压在20万的都已经很不错了。”李畅说,“但时间问题终归是时间问题,我们预测最终将会控制在5-10万之间。”
也因此,当前无人配送赛道距离大规模商业化,首座要翻越的山就是成本,这是对当前技术不成熟的直接反映。
到了实际使用场景上,当前无人小车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体验降级”的风险。为消费者升级体验往往是产品经理们的天职,但让消费者“体验降级”,夸张点地讲,似乎是一件站在全人类对立面的事情。


稿源:(钛媒体APP)

【傻大方】网址:/c/112cO2G2021.html

标题:赛道|京东、美团、阿里无人配送的“室内困境”( 二 )


上一篇:警示函|法拉第未来:纳斯达克警示函仅仅与公司推迟提交Q3财报相关

下一篇:秘书|格力申请董明珠秘书孟羽童商标 孟羽童否认曾签约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