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耳机 Hi-Fi
▲独具创新的3.5mm插头展示 , 换插头时需要把电镀圈拧下来 , 然后直接插拔 , 采用的是4芯插头 , 所以比较紧 , 操作时注意卡扣位置 。 我第一次是没拔下来 , 后来试了几次就找到诀窍了 。
▲个人主观听感部分
我印象里的铜雀PRO是温润动听的 , 不过当我这次直接和金乌对比时发现铜雀PRO也是很好驱动 , 两者仅仅在华为mate30上都有不错的表现 。 铜雀PRO的低频量感要多那么一点点 , 而金乌的声音更透彻 , 细节更为细腻 , 于是索性先做个对比再说 。
外观方面金乌的个头大那么一点点 , 模具造型还是差不多的 , 铜雀PRO的红蓝CP更有视觉冲击感 , 而金乌显得更加有气质 。
除此之外 , 线材方面铜雀PRO最先配的单晶铜镀银线和金乌的8股无氧铜镀银线相比又逊色不少 , 所以我忍不住想说金乌的定价比较保守 。
在易驱性上铜雀PRO还是更胜一筹 , 铜雀PRO的下潜深度和弹性很出色 , 大鼓的敲击回弹迅速 , 加上不错的声场定位 , 仅低频轻易令人获得好感 。 金乌的低频下潜深度未必有铜雀PRO深 , 但是声场规模明显大了不少 , 器乐分离感加强 , 解析更为细腻 , 甚至让人有监听耳机的既视感 , 两者大的局别实在风格上 , 金乌显得更为大气舒展 , 但又不过于宽松 , 通透的纯净感要盖过铜雀PRO 。 铜
雀PRO的低频相对动圈耳机也算干净类型的 , 但解析和声场规模明显不如金乌 , 这也造就它的低频通透感略逊一筹 , 不过它的优势在于量感足且迅猛 , 加上更容易驱动 , 冲击力也是不可小觑 。
人声方面我其实更倾向铜雀PRO的 , 尤其是男声部分 , 温润 , 有一定的密度感但也不缺舒展 , 细节点到为止 , 音色饱满有力 。 金乌的男声没有铜雀PRO那么的醇厚 , 暖声基本上也没了 , 音色更为干净剔透 , 距离要比铜雀PRO靠后一点 , 最直观的差别是结象更清晰、立体 。
女声方面铜雀PRO暖声减少 , 解析比男声要犀利 , 厚度比较适中 , 齿音控制不错 , 且有些甜美 。 金乌在女声方面的甜美之感虽然没有铜雀PRO明显 , 但声音更中正 , 恰合时宜的厚度和自然的解析听起来比男声更舒服 , 自然也比铜雀PRO耐听 。
金乌的中正除了在人声部分有明显的体现 , 在高频上也是很明显 。 个人这轮对比仅仅是在凯音N5II上表现的 , 动态已经很足了 , 亮度在动圈耳机里也是较亮的 , 更重要的是它的声场比较宽广 。 细节方面对于乐器的解析没有过多体现 , 延伸感良好 , 泛音部分比较稳 , 保持合适亮度的同时又没有过分的瑕疵 , 整体通透感和乐感好过细节 。
铜雀PRO的高频则和它的低频一样 , 动态足 , 亮度明显 , 厚度比金乌厚一点 , 声场却要比金乌小一点 , 不过器乐分离度保持着不错的水准 , 尽管整体通透感不如金乌 , 但入耳刺激又无恶声 , 细节部分还比金乌抓耳一些 。
▲总结部分
原本还想对比一下 , 不过个人收藏的动圈耳机都是IE800/IE80S和JVC的 , 风格差别太大 , 若非要说直观的体验 , 我个人觉得其实这两年的国产动圈耳机和以往的动圈耳机已经有明显的差别 , 在降低推力成本的同时 , 音色更为饱满亮丽 , 且更容易获得解析的快感 , 换句话说现在的动圈耳机逐渐加入了动铁的特色 , 当然原因除了新时代烧友的听音取向 , 还有个原因则是单元的变化 。
金乌用的是DLC类钻石镀层与镀铍工艺 , 技术沉淀肯定没法和森海或者拜雅相比 , 不过也不可小觑国产HIFI耳机厂商的创新与上进 。
兴戈金乌还有一个特点是三组可更换的插头 , 内置调音模组 , 这个设计不知道是不是独创 , 除了增加可玩性 , 同时也减轻了便携的压力 , 不过更换的过程还是有些吃力 。
至于适应的人群 , 如果综合价格和前端以及换调音模组 , 初烧和中烧是比较匹配的 , 但其声音又是可满足老烧的 。
总得说来这是一款非常有诚意的动圈耳机 , 可驾驭各种曲风的音乐 , 且不怎么挑前端 。

稿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c/112EL5R2021.html
标题:耳机|国产HiFi耳机千元级最成功系列再出新作,直接首创3.5插头调音术(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