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孩子|“好孩子”不该只有一个标准,没准哪天就变成“坏孩子”了,咋办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陪宝宝写日记”。
由古至今,孩子好像可以简单归类为两种,好孩子OR坏孩子,好孩子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好,听父母话,俗称别人家的孩子。而坏孩子则与之相反,成绩不好,专注力不够,活泼好动,难以管教。可是好和坏的标准是谁定义的?好坏的标准。
文章插图
【 家孩子|“好孩子”不该只有一个标准,没准哪天就变成“坏孩子”了,咋办】在我们的认知里,好孩子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乖巧听话。
“听话”其实是大人一种自私且对孩子的控制欲罢了,“听话”代表着孩子好管理,好控制,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谁能保证孩子能一直听话,“好孩子”突然变成了“坏孩子”作为父母的又要怎么办?
作为父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生活哪有这么理想化,我们必须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大多数平庸的孩子,平庸不等于放任自流,
作为父母,不是给孩子要一张张好的成绩单,最应该的是给孩子一个正确良好的引导,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护孩子的隐私,帮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文章插图
1.培养一个品行兼优的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这是一件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事件,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拿了邻座小朋友的橡皮泥,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橡皮泥就告诉了老师,幼儿园老师向小姑娘家长说了这件事,然后发生了如下对话:
小姑娘父亲:“你们老师怎么能随便说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了,这不就是说我家孩子偷东西了吗?你这是诽谤!”
幼儿园老师:“我们真没有说你家孩子偷东西的意思呀,只是告诉她,要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可以玩,不能不经允许自己拿。”
小姑娘母亲:“我们家孩子就是看着别的小朋友在玩,好奇拿来看看,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呀,你作为老师这样说我们家孩子是不是不太好。”
小孩子本来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犹如一张张白纸,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不同的家庭造就不同的孩子,有的时候不是孩子“坏”,而是教育出来问题。
文章插图
2.“坏”孩子,可追溯到父母
艾米是一个性情乖张的15岁女生,总是因为太过叛逆而受到管教。
父母越是想要管教她,镇压她张扬的个性,艾米的抵抗就越强烈,最后事情发展越来越坏,甚至已经让家庭生活出现了危机。
在学校里,艾米和一群不良少年交往,逃学去网吧,打游戏,游乐场,过早地经历了超出她这个年龄段的行为,父母束手无策,让她休学,反而更合她意。最后没有办法,父母带艾米去看了心理医生,最后诊断的结果:艾米是一个对现实感到失望,且情绪得不到安抚而陷入迷茫的孩子。
文章插图
这是因为艾米父母对于“好”和“坏”有着严格的规定标准,这套规定是从艾米表姐身上得来的,表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乖巧听话。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信奉的这套标准为自己的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他们没有收获“别人家的孩子”,得到了一个叛逆,辍学,与不良少年交往,从而差点毁了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没有两条相同的溪流,为什么碰上孩子就犯糊涂呢,父母请学会聆听孩子,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家庭成为孩子变得更好的底气。
文章插图
3.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课题
孩子的成长历程,不是风平浪静的,有时候的确惊心动魄。
同社区有一个女孩,初二之前性格乖巧,很喜欢学习,成绩也不错,可是到初三就突然辍学,说什么也不去上学,无论老师怎么劝,家长怎么逼,她就是不去上学,最后家长无奈,怕逼孩子太紧,酿成悲剧,只好休学在家。
一学期的时间就呆在家里,不爱出门,某天,突然开窍似的要去上学,之后顺利高考,考进大学,现在二十多岁,快要毕业了,有着自己的目标和规划。
文章插图
同事的儿子,学习普普通通,高三学了几个月,就不爱去学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事也经常被学校的老师点名去学校,孩子沉迷打游戏和看动漫,最后一学期彻底不去学校了,原来的同学都考大学了,他还在家耗着,越来越宅,后来孩子说想学动画制作,父母赶紧把他送到日本留学,现在在日本某大学在读,困难的阶段也终于熬过去了。
- 现呕吐|一幼儿园50余名学生感染诺如病毒!秋冬高发,家长们注意!
- 孩子|抱孩子手腕疼
- 赶快|孩子有积食,发育会“慢半拍”,医生坦言:别吃药,赶快食疗
- 左撇子|孩子左撇子需要纠正?儿科医生提醒:胡乱折腾,可能会影响他发育
- 孩子|孩子不讲话,是大器晚成还是语言发展有问题?
- 便宜|6岁小学生捡到一盒糖,回去给了家长,家长打开后一看报警
- 妈妈|会做这5件事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都很优秀,看你是不是这样?
- 从来不|上幼儿园“从来不哭”的孩子,家庭有这3大优点,孩子受益终生
- 浪费|“扔了怪浪费,给你家孩子穿吧”,宝妈假意收下后,第二天就捐了
- 有钱|不管有钱没钱,秋天多吃2种食物,大脑营养足,孩子成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