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市长退休当农民 回乡十年再追梦( 二 )


有的官员退休后,选择到一些协会任职,既能有点事干,更保持着一定的“高度”,但李豆罗选择了转换舞台。他说,退出官场后,对于一切政事不评论,不参与,做到了“四不”:脑子不想,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嘴巴不说。
南昌最大的“乞丐”
做梦不用花钱,造梦却是要花很多钱的。李豆罗在西湖李家造梦,修路要花钱,改造村庄要花钱,修祠堂要花钱,盖宾馆要花钱,盖展馆也要花钱。钱从哪里来?
“乡邻相助,友人相帮,项目相凑。”李豆罗说,现在的西湖李家,每年大年初一仍然要捐款,老人拿着养老金,学生拿着压岁钱,嫁出去的女儿为娘家捐款,门堂女婿上门捐钱;友人相帮,关里关外省内省外的,市里市外乡里乡外的,凡是认识的,都向他们讨钱。“十万不算多,一万不算少,一块钱我也要,一块钱还能打一块砖呢;项目相凑,像住建部有什么项目,农业部有什么项目,省内有什么项目,我们都按标准按要求去争取。我现在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乞丐讨钱,向谁讨?就是刚才说的,向乡人讨,向朋友讨,向国家项目讨。”
凑钱是从李豆罗卸任那天开始的。2010年1月17日,在南昌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豆罗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做了最后一次工作报告。报告结束后,李豆罗当天下午就回到了西湖李家。在村里,他有一个不亚于上午重要程度的会议:村民大会。
听闻老市长回乡开会,几十年没开过群众大会的李家村沸腾了。在村里的祠堂前,李豆罗坐在台上,一张口,有南昌味的乡音,更有当市长时布置任务的威严:“凡我西湖李家人,不论你做再多,不论你飞多高,不论你走多远,不论你赚多少钱,要知道起根发苗在这里,落叶归根还要来这里,这就是我们的家,这就是我们的乡,我们大家要共同打造这个家乡。”
出于对李豆罗的亲近和对“市长”的信服,当天下午,善款就筹到了20多万元,后来又举行了一次捐款大会,前后筹款40多万元。
40多万元的捐款,足以改变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但想改变一个2000多户的村庄,无疑是杯水车薪。“我就讨钱呀。”四十多年的从政之路,为李豆罗积累了无数的人脉。有一年李豆罗组织开慈孝大会,想做16块牌匾,他就打电话给了做牌匾的公司。自报家门后,公司老板很高兴,给他享受“市长价”5000块钱。“钱怎么来?一点一点地凑出来。”
就这样“东讨一点”,“西要一点”,西湖李家“房子修了一遍,道路铺了一遍,山塘挖了一遍,耕地整了一遍,荒山绿了一遍”,有了900多平方米的古戏台,8800多平方米的红石广场,还有了农夫草堂、农博馆、中国农村楹联馆……西湖李家村,也由此发展成了附近建设最好的村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