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摆脱“身高焦虑”:引导孩子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培莲
在长高贴吧里,张欣坚持给孩子运动打卡快4年了,每天摸高跳从100下增加到200下、每天跳绳从1000个增加到2000个,除此之外,还练习游泳、篮球、跑步等运动项目。
两年前,张欣的女儿被检查出性早熟,当时身高144厘米。张欣带着孩子去了多家医院确诊,结论显示,如果不干预,孩子未来身高预计将停留在150厘米左右。
身高164厘米的张欣,无法接受孩子的未来身高。“当下拼娃时代,学习成绩、特长、相貌等都是竞争要素,身高也不例外。”张欣说,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兼具外貌和能力呢?
现如今,有很多和张欣一样为孩子身高焦虑的年轻家长,他们除了通过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等传统方式帮助孩子增高外,甚至有人病急乱投医,导致临床上生长激素超范围使用,由此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
平均身高不断增加 家长不愿孩子被落下
为什么孩子一定要高,家长才放心?多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不断增长,如果明显比同龄人矮小,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还是将来的就业、婚恋交友都会受到影响,毕竟“身高歧视一直存在”。
今年9月3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对全国31个省(区、市)随机抽样调查了37.4万多人的统计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19-22岁男生身高分别增加0.52厘米、1.26厘米、1.69厘米、0.95厘米和0.81厘米。同样年龄组女生身高分别增加0.72厘米、1.24厘米、0.97厘米、0.80厘米和0.62厘米。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末,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对全球儿童青少年身高和肥胖趋势的研究报告。 结果显示,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为东亚第一。过去的35年间,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8厘米,达到了175.7厘米;中国19岁女性的平均身高也增加了6厘米,达到了163.5厘米。
在社会上,不仅很多职业在招聘时对身高有明确要求,一些文艺作品还会将身材矮小当作笑料嘲讽,还有的演艺明星也时常因为身高问题被网友拿来说事。对此,今年20岁、身高150厘米的张雨桐很感慨。她说自己从小就是“倒霉的小个子”,一直生活在身高歧视的阴影下。
小学时,张雨桐想参加演讲比赛,但老师说她身高太矮,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初中时,她学习成绩好,口才也不错,报名参加辩论赛,再次因“身高太矮没有气势”被淘汰。高中时,因为有舞蹈功底,张雨桐报名参加啦啦队,可老师看她站在队里实在不搭调,最后选择了个子高但肢体不太协调的女孩。
身高带来的心理阴影伴随着张雨桐长大。现在,上大学的张雨桐很少参加社团活动,她甚至担心自己再努力也抵不过身高的劣势。
今年25岁的广州小伙张默,是朋友眼中的优质青年,会两门外语,工作稳定,生活规律,喜欢运动,家境殷实。但相亲时,女方一听到他的身高不到165厘米,直接就表示不予考虑。张默感叹地说:“当你不到一米七时,你才会懂得男生身高有多重要。”
家长易陷入增高骗局或药物滥用误区
为了孩子能长高,张欣加入了多个线上长高讨论群,关注了多个相关贴吧,跟“同病相怜”的家长交流。在这些“长高群”里,家长们有一个共识:学习有一辈子时间,长高只有关键几年,错过了就没机会了。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公众号今年4月发布的文章记载,每年春天,该医院内分泌科都会迎来一个就诊的小高峰,家长纷纷带着孩子到医院咨询长高的秘诀。让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感到惊讶的是,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为了孩子能长高,在一家私立医疗机构的忽悠下,不仅开了一堆高价药,还给孩子做了进口针灸、生物磁疗、穴位埋线等治疗。一年下来,竟整整花了48万元。
但经过黄轲的综合评估,这个孩子在“治疗前”估计自然生长也能长6厘米左右,这意味着砸下去48万元“重金”,1年也就多长了1厘米。黄轲表示,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重视,一些不良机构就趁机钻了空子,家长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警惕陷入类似的骗局。
尽管大部分负责任的医生都会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尊重遗传规律,不要盲目追求越高越好,但部分“盼长心切”的家长,不顾超范围使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健康隐患,掉进滥用药物的误区。
赵洁女士的儿子被检查为生长激素缺乏症,医生建议其注射生长激素。之后,她的女儿被诊断为性早熟,预测未来身高在159厘米左右。在医生看来,这个身高属于正常范围,不必使用生长激素。赵洁却希望借助药物为女儿的身高“美容”,在被公立医院拒绝后,她拿着病历去民营医院购买了生长激素。
- 下腹部|女童腹痛难耐,家长却骂她多事,送医途中离世,得知原因家长痛哭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孩子|剖腹产划伤孩子头部,医生很快就会好的,7年后家长找上医院
- 聪明|这3类孩子多半是“假聪明”,长大反而没出息,家长别瞎高兴了
- 老师|“请倒数第一名的家长发言”,宝妈的一番发言,让老师羞愧
- 禁忌品|被称为“幼儿杀手”的食物,影响发育和身高,家长仍在给宝宝吃
- 动词|4招增强孩子表达能力,天第书院:家长要用行为做最佳的聆听者
- 学生们|让孩子去打工还是读职高,资深班主任的几句话,让很多家长醒悟
- 睡眠质量|宝宝出生“头三年”很关键,家长做好这3件事, 孩子会很聪明
- 智商|如果家长是这2种血型,生下的娃往往智商更高,不妨对照下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