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荣耀 售价
另一类是玄铁的IP和业务。数据中心的芯片主要是服务阿里云业务,本着“一云多芯”的战略,所以倚天这颗芯片采用了ARM的架构。
平头哥副总裁孟建熠补充说,数据中心就是自研,软硬一体按照云原生走下去。端侧比较碎片化,东西也比较多,以IP开放的方式让别人一起接入,构建大的生态系统,更好赋能数字化转型。
目前来看,阿里云做芯片主要是围绕云计算,解决自己的问题。
越薄越好走过十二年,阿里云的规模在扩大,边界在扩展。这种变化与云的演化有关,最早的云计算可能只是部分IT技术与基础设施,如今云计算已经与数字化转型紧密结合。
在张建锋看来,云计算向下定义了芯片、网络、存储,向上重构了操作系统、数据库、大数据应用等一些基础核心软件的发展和演化路径。
云计算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云计算逐渐成为IT的核心,而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第二,软件开发层面,如何赋能工程师;第三是如何连接终端用户层面,也就是连接业务的层面。
“这些阿里云都有布局,我们有自己的云计算。”张建锋说。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东西阿里云都要自己做。张建锋认为,云计算本质上既是SaaS化的服务,也是一个生态。生态的最大特点是,平台上的很多服务都是别人提供的,阿里云的很多能力也并不是阿里云在做,是别人放到阿里云上,服务共同的客户。
当前的商业模式并非如此理想,很多时候阿里云还在向客户卖产品、做项目交付,到现场进行运维,处理各种问题,远没有到SaaS化阶段。互联网行业之外的很多客户,还要叠加更多工具与应用,也因此才有了云钉一体,来承载那些企业的业务数字化与组织数字化转型。
【 张建锋|阿里云的边界与底色】“阿里云到底做多厚多薄?其实任何一家企业都想做得越薄越好,越薄又是一个生态,这是大家追求的目标。阿里云的云服务想做什么?我就想做一个云服务的提供商,不想做其他任何事情。但是今天客户的成熟度不一样,你必须给他做更多的工作。”张建锋坦承,其实阿里云是想越做越薄,越做越回到技术本身。
围绕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是阿里云的里子与底色。
今年上半年,阿里云提出“做深基础”,一方面是整个云计算的软件部分;另一方面则是软硬件结合的部分,要支撑软件系统,就要求更新硬件,包括IDC、交换机、服务器等。
飞天操作系统是阿里云的基础与核心,此外还包括多项自研技术,比如神龙计算平台、盘古存储平台、分布式数据库PolarDB、自研云交换机、液冷数据中心、MaxCompute大数据平台等。
2021年云栖大会期间,除了倚天710芯片,阿里云还推出磐久自研服务器;对外开放大数据+AI一体化平台“阿里灵杰”,帮助企业和开发者实现“开箱即用”;基于“阿里灵杰”,达摩院开发了超大规模多模态预训练模型M6,主打多模态、多任务能力,其目标是打造全球领先的具有通用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即便如此,阿里云坚持开放与开源,避免封闭与垄断。比如,虽然自研服务器、交换机等,但主要是设计,而且开源,并不生产。目前阿里云服务器最大的提供商是浪潮,交换机最大提供商是锐捷。
在云原生领域也并非全部亲力亲为。“云原生还是以合作为主,我们会选几个进入门槛比较高的,其他还是以合作为主。”阿里云基础产品事业部负责人蒋江伟向「蓝洞商业」等透露。
有了稳固的内里,阿里云的边界会随着云计算的外延而扩展。
张建锋认为,云经历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类比就像出现了电和电网,传统IT被云取代,但真正的改变还没到来。未来将出现无数的云上新物种,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看到“电器”爆发一样的时代机遇。
云、网、端正在融合。拿阿里的“无影”来说,其只有名片大小,适配所有屏幕,连上阿里云就是一台超级电脑。用无影做编程,数据在云端,不用本地电脑存储,也不用担心核心代码泄露,无需购置高配硬件,随时随地可以使用无限算力,处理各种复杂计算需求。
“未来所有数据都将在云上,不管你用什么样的设备、有多少设备,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云上有一个专属空间,所有的计算负载可能都在云上发生。未来,端的形态将变得更轻薄、更友好,以满足随时随地的创新。”张建锋如此猜想。
云计算越来越厚,阿里云希望变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稿源:(创业邦)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2E32Z02021.html
标题:张建锋|阿里云的边界与底色(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