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云南原来真的有咖啡?!( 二 )


而从西方国家发起的“第三波咖啡浪潮”推动了中国咖啡认知的再塑造——它的一个核心观点是 , 与红酒和精酿啤酒一样 , 咖啡需要关注精品 , “咖啡庄园”的概念进而走进中国视野 。
云南|云南原来真的有咖啡?!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云南咖啡交易中心官微
新趋势的推动下 , 云南咖啡迅速完成了从“提量”向“重质”的发展历程 。
雀巢、星巴克等品牌率先注意到云南咖啡的发展潜力 , 纷纷与当地建立起供应合作关系 。 坊间曾流传一种说法 , 国外品牌占据了国内咖啡90%以上的市场 , 但隐藏在“进口咖啡”背后的是大量云南“出口转内销”的咖啡豆 。
换句话说 , 云南快速铺开的咖啡种植面积 , 并没能换来本土品牌的成功孵化 。
2008年 , 在与雀巢合作多年后 , 云南德宏本土企业后谷咖啡高调宣称 , 将停止对雀巢的原材料供应 , 削减粗加工业务 , 投向深加工 , 自主生产速溶咖啡 。
由此开始 , 云南第二批咖啡企业纷纷诞生 , 以面对消费者的加工制造取代过去的委托、贴牌加工 , 期望与雀巢等公司抢夺对咖啡品牌的“主导权” 。
大企业“拼加工”的同时 , 小咖啡园也开始寻找打造精品咖啡的突破口 。
2017年 , 有媒体调研云南咖啡发现 , “咖二代”们的年轻血液正在改变当地咖啡种植业的粗放式生产模式 。 通过引进更具竞争力的品种、筛选更有标志性的口味 , 那些在“网红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咖农希望通过新型品牌打造和营销方式提升咖啡附加值 。
各类平台企业也被吸引前来 。
去年 , 拼多多发起了一项声势浩大的“重塑产业”行动——与前辈互联网企业一样 , 首站进入云南保山市的“多多农园”期望从产业链后端的角度重塑当地咖啡种植业 。 今年 , 阿里旗下的聚划算也深入当地村庄 , 在消费与生产端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
不只要“打造精品”
云南|云南原来真的有咖啡?!
本文插图
云南省咖啡交易中心 图片来源:云南网
2013年 , 一则消息牵动云南咖农的心弦——
一面是云南当年咖啡产量将达到接近10万吨的体量 , 另一面则是纽约咖啡期货价格维持在110美分至115美分之间 , 导致云南咖啡收购报价不超过15元/公斤 , 几乎跌破14.67元/公斤的成本价 。
当时 , 时任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会长熊相人预测 , 根据多年咖啡价格走势 , 2015年后咖啡将迎来价格增长 。 然而 , 到2018年 , 15元的低价再度出现于报道当中 。 胡路介绍 , 受价格影响 , 近年来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已经减少了50万亩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