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后金清军头盔上有根“针”,用来顶人还是避雷?

五一黄金假期,于家中闭门无聊,重温当年那部经典电视剧《康熙王朝》,其中有一段讲得是康熙御驾亲征逆贼葛尔丹。康熙爷果然不愧为千古一帝、马上天子,自己亲自披甲骑马检阅军队,好一副英姿飒爽的威严。
剧情大家都很熟悉,没有什么复述的表要。可是有一点成功地引起我的注意,康熙和他的八旗兵头上所戴的头盔十分特别,上面插着一个二三十公分长的“银针”,难道是战场上用来顶人,或者野外作战避雷用吗?通过查阅资料,答案都不是。

用来|后金清军头盔上有根“针”,用来顶人还是避雷?
文章插图
中国历史上,士兵的头盔由来已久,可以追溯的资料是商朝,商朝到前汉期间,士兵头盔的变化其实不大,主要的材质都是青铜,相当于一个金属灌状物,前面切掉大约五分之二露出脸部。
东汉时期,头盔出现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个整体铸造而成,而是由铁圈、铁条弯曲做成构架,上边再用金丝将铁片一片一片串联;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由于中间出现一段胡人入主中原的阶段,头盔的样式逐渐出现新变化,额头前边有向上的弯角,双耳部分自然下垂,一眼便能识别出浓郁的游牧元素在里面。
直到唐朝,头盔才正式成为一种军旅文化。由过去单一样式演变成发髻冲角盔、折返顿项盔、狻猊盔、朱雀盔等四种。宋朝又在唐朝和五代十国的基础上,制作出更加精美的凤翅盔、笠型盔、莲沿笠形盔、无名盔。

用来|后金清军头盔上有根“针”,用来顶人还是避雷?
文章插图
那么,清朝八旗兵的“银针”头盔从何时兴起呢?准确地说它不是后金的专利,这样的创作灵感来自元明两朝。从明朝开始士兵的头盔便出现“银针”,只是“银针”长度比较短而已,经过元明清三朝,“银针”开始不断变长,才有后金的“避雷针”出现。
后金头盔上的“避雷针”真名叫做“樱枪”。缨枪的装饰从视觉上,让人一看就知道它不是中原汉地的产物。因为中原汉人以步兵为主,步兵行军打仗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两条腿”,若是头盔上再加上这么一根铁棍,无疑会加重盔甲整体的重量,会给步兵造成带来很大的体力消耗。

用来|后金清军头盔上有根“针”,用来顶人还是避雷?
文章插图
游牧民族则不同,主要以骑兵为主。行军打仗时,全部骑在马背上,对于士兵本身的体能消耗可以忽略不计。
【 用来|后金清军头盔上有根“针”,用来顶人还是避雷?】另外,中原汉人的生活习惯喜欢一切从简,游牧民族大多喜欢那些夸张的装束,也是头盔出现“避雷针”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蒙元实现入主中原后,充分借鉴中原汉地的头盔风格,加入自己本族特有的元素,头盔缨枪随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