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晚清“丁戊奇荒”下的人性:家人去世不敢哭泣,害怕有人抢夺尸体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力大大改善,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资丰富,各种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就算是哪个地方遇上了天灾,国家也能紧急调运物资援助,保证食物物资供应。 “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这种场景,似乎只出现在小说与电视中,现代人很难想象。
但在我国古代,哪怕是盛世,饥荒也时有发生。《悯农》所写: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古时候生产力不足,农业技术不发达,就算是没有遇到天灾,也不能保证人人吃饱饭。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饿殍遍野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细数历史上的大饥荒,每次都会引起社会动乱,引起灾民的暴动。人们在食不裹腹的状态下,心中所想也只有吃饱饭了,为了活下去,甚至是啃食亲人尸骨的事情也能做出来,更不要说是烧杀抢掠了。

尸体|晚清“丁戊奇荒”下的人性:家人去世不敢哭泣,害怕有人抢夺尸体
文章插图
元末与明末都曾发生过大的天灾,灾荒引起社会暴动,通常可以导致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王朝的覆灭。比如,朱元璋在灾荒之年参加红巾军起义,逐步建立了明朝,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进攻紫禁城等。

尸体|晚清“丁戊奇荒”下的人性:家人去世不敢哭泣,害怕有人抢夺尸体
文章插图
光绪元年,也就是1875年,年仅4岁的光绪帝登基,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意欲将权柄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西方列强正对清朝虎视眈眈,为了抵御西方侵略,洋务运动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

尸体|晚清“丁戊奇荒”下的人性:家人去世不敢哭泣,害怕有人抢夺尸体
文章插图
“屋漏偏逢连夜雨”,北方地区先后遇上了大旱。光绪元年二月,旱灾波及到了北京与直隶地区,秋季过后,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的旱灾加重,蝗灾也随之而来,局面十分严峻。
清末社会动荡不安,原本的传统农业帝国生产生活秩序全无,官员依然在向农民征收高额税赋,哪怕是在丰收之年,百姓也常有饿死的,出现这样的特大旱灾,直接将无数百姓逼上了死路。
光绪二年(1876年),多省遭遇大旱,几乎没有收成,有的地区甚至颗粒无收。1876年12月11日 《申报》报道:“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清政府这才开始重视,在各地设立赈灾粥厂。

尸体|晚清“丁戊奇荒”下的人性:家人去世不敢哭泣,害怕有人抢夺尸体
文章插图

尸体|晚清“丁戊奇荒”下的人性:家人去世不敢哭泣,害怕有人抢夺尸体
文章插图
饥民无路可走,早已不顾一切的道德与礼仪,暴民还组成了“砍刀会”,发起抢粮行动,在管道上插旗,写着“王法难犯,饥饿难当”。
清政府为了缓解此次灾情,在扬州五台山一共开设了粥厂11个,接受了四万二千多灾民;在清江开设了17个粥厂,接收了四万五千多的灾民;苏州接收的灾民为二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