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先南后北,究竟哪个战略更正确?( 二 )
文章插图
与柴荣继位前辽国多雄主的情况不同,辽国此时的皇帝成了辽穆宗耶律璟,这位兄台除了“睡王”这种明显带有调侃意味的外号外,还是辽国历史上有名的暴虐之君。据说他听信术士谗言,为了炼制延寿丹药不惜杀人取胆。有这样一位昏庸、残暴的君主,辽国内部的情况可想而知,柴荣才敢于在它国力未衰的时候反攻辽国。但即使是这样,树大根深的辽国依旧不是后周所能轻易撼动的。在柴荣生前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三关、涿州、易州这些北方的边缘城市望风而降,可一旦到了太原城这些核心重镇,辽国和它的附属国北汉的防御,就很难被攻破了。
文章插图
赵匡胤面临的情况更加特殊,他是通过陈桥兵变篡夺的后周皇位。这样一来,赵匡胤虽然成功称帝,但却要在之后为自己得国不正的举动收拾大片烂摊子。各地反对他登基的官员需要收拾吧?曾经支持他登基的那些军中弟兄是不是也得敲打下?最有趣的是,我们虽然说赵匡胤执行的是“先南后北”,或者说“先易后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他南征的这段时间里他就没做别的事情。恰恰相反,为了防止出现像他一样的武人叛乱,赵匡胤制定了大量制度强化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势力尾大不掉。想想看,在打出这一系列针对内部的组合拳之后,赵匡胤还要尝试一下去撩拨庞然大物一般的辽国,岂不是头太铁了么?可以说,无论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其实都是赵匡胤与柴荣审时度势之后的结果,并没有对错之分。这些战略需要与当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当时这两位皇帝采取完全不同的战略部署,究竟是为了什么。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 魏延提出错守诸围战略,姜维发明敛兵聚谷策略,二者谁更高明?
- 柴荣|他是一代明君,千百年无人指责,司马迁对他评价甚高,为什么?
- 诸葛亮主张“跨有荆益”,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谁更高明?
- 岭北之战后,明朝军马极度缺乏,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如何“善待”周世宗柴荣的儿子的?
- 柴荣|只做了6年的皇帝,却被后人尊为千古明君,死后千年无人指责
- 荣氏兄弟,熠熠生辉的战略思维
- 柴荣|这个皇帝不一般,在位仅仅6年,被万世敬仰
- 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四个儿子都是什么下场
- 皇后|古代帝王赵匡胤 当上皇帝后 他是怎样对待柴荣那漂亮诱人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