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虎头蛇尾的柴壁之战,一个天文学家是如何改变历史的?

摘要:柴壁之战是公元五世纪初,在北魏与后秦这两大强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但是,北魏在取得胜利后却草草收兵,没有一鼓作气消灭后秦。那么,北魏为何手下留情,前秦又是如何得以保存的?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呢?正文:
历史|虎头蛇尾的柴壁之战,一个天文学家是如何改变历史的?
文章插图
五胡十六国形势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分外热闹。公元394年,后秦的第二个皇帝姚兴即位。从这一年起,姚兴陆续荡平前秦残军、攻破洛阳、逼迫西秦、后凉、南凉等五国称臣纳贡,成为中国西北部最为强大的一个政权。与此几乎同时,北魏在道武帝拓跋珪的领导下强势崛起,横扫后燕,占领了河北地区的大片土地,与后秦、东晋形成了鼎立之势。
历史|虎头蛇尾的柴壁之战,一个天文学家是如何改变历史的?
文章插图
拓跋珪雕像在那个“强权即正义”的时代中,这两大强国之间势必将有一战。公元402年,后秦和北魏展开了正面对决,而引爆这场大战的导火索,是一个叫做刘勃勃的青年。刘勃勃本是匈奴铁弗部人,公元392年,他的父亲、铁弗部首领刘卫辰被拓跋珪击败,全族五千余人全部被诛杀,只有刘勃勃逃了出来,辗转投靠在当时的前秦重臣没亦干手下,并成为了他的女婿。10年过去了,前秦已然灭亡,而没亦干也从前秦重臣变为了后秦的高平公,刘勃勃则官拜骁骑将军,深得姚兴信赖。这时,觊觎关中之地已久的北魏贵族们突然想起了刘勃勃这条漏网之鱼:正愁没理由开战呢,就是你了!402年初,北魏兵分两路,常山王拓跋遵突袭高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大败没亦干;而平阳太守貮尘则挥师直扑河东一带(今山西西南)。随即,在402年5月,姚兴派遣大将姚平、狄伯支率领四万大军,向北魏发起了反击。就这样,后秦、北魏这两大强国的战争拉开了帷幕。一、暴风骤雨战争初期,后秦军队在姚平和狄伯支的带领下,经过六十多日的苦战,攻下了北魏囤积粮草的要地——干壁,获得了大量物资。
历史|虎头蛇尾的柴壁之战,一个天文学家是如何改变历史的?
文章插图
柴壁之战第一阶段形势图然而,就在姚平等人志得意满,正在筹划下一步进攻方向时,探子传回了一条让他们为之一震的消息:北魏大将长孙肥、拓跋顺率领六万先锋大军已经直扑干壁而来,而在他们身后,还有拓跋珪亲自率领的无数北魏大军。姚平非常清楚,拓跋珪这次出兵,是来拼命的。因此,在权衡了双方实力之后,姚平做出了决策——跑!然而,姚平没有想到的是,北魏军队的速度要比他想象的快得多。当他撤退到位于汾河东岸的柴壁时,北魏的部队已经追了上来。无奈之下,姚平带着3万多人的大军进入柴壁城,打算来个坚守待援。但是,出乎姚平意料的是,追到柴壁城下时北魏军队并不急于攻城,而是一边围城,一边修筑浮桥,主力渡过汾河,在汾河西岸结起了坚固的工事,摆出了一副打持久战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