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老百姓怎样过年?不吃饺子、不放鞭炮?
作者:学思知行
文章图片
【清朝老百姓怎样过年?不吃饺子、不放鞭炮?】“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 , 喝几天 , 哩哩啦啦二十三……”这首歌谣几乎在民间传唱了不知多少年 , 进入银色的腊月 , 一声声脆响的鞭炮声正如年的脚步 , 踏着飘飘的雪花而来 。 年 , 正如一个归家的游子 , 带着火红的热情、丰厚的节礼 , 还有那久别重逢的喜悦 , 急匆匆来到了家的门口 。
你可曾想到 , 我们的祖先当年是否和如今的我们一样 , 想年盼年 , 吃饺子放鞭炮过年呢?或许你以为古代的年味应该比现在要浓厚 , 因为他们是在古代嘛 , 肯定要比现在过年要有意思 。
但如果告诉你 , 在清代时期 , 作为礼仪之邦的山东鲁西南的民众过年不吃饺子、不放鞭炮 , 你又是什么感受呢?
文章图片
一、清代的春节不叫春节
在清代以前 , 我们所过的春节 , 是按照中国古老的农历来计算的 , 也就是传统的夏历 , 并没有引进西方的公历 , 所以 , 在我们现在所称的春节 , 在古代被称作元旦 , 意思是一元复始的意思 。 只是现在 , 我们把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 意思没变 , 但内涵变了 , 它已经不是古代人所认为的那个元旦了 。
那么 , 在清代 , 元旦也就是春节时 , 古人是怎么过节呢?
据鲁西南的清代县志记载 , 是这样说的:“元旦吃枣糕 , 踩麻秸 。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春节到了 , 要吃枣糕 。 但没有提吃饺子的事情 , 这就说明 , 至少 , 当时极大多数人是没有条件吃饺子的 , 否则 , 编写的人为什么不写吃饺子呢?
文章图片
二、元旦不吃饺子吃枣糕
枣糕是什么呢?却不是我们在蛋糕店里见到的好像面包的东西 , 也不是弄碎的枣泥 , 却是煮的红枣和小米 。
有人说了 , 那不是枣米饭吗?是枣米 , 却不是枣米饭 , 因为这个枣米饭实在是太稠了 , 煮熟以后 , 不能马上吃 , 而是要放凉一夜 , 到第二天早上 , 凝固以后 , 用刀切开 , 就成了一块块的“枣糕” , 这个枣糕因为制作时间是在冬天 , 所以不能凉着吃 , 而是要放在笼屉里再蒸一下 , 变热了以后再吃 。
这就是吃枣糕 。
文章图片
三、不放鞭炮 , 踩麻秸
县志里也没有记载放鞭炮的事情 , 只记载了踩麻秸 。
麻秸是什么呢?就是芝麻秸 。
这个芝麻秸收获后晒干 , 就成了中空的 , 一堆芝麻秸摊在院子里 , 过年时早早起来的大人孩子用脚到上面去踩 , 就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
民间歇后语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说法 , 人们踩芝麻秸 , 也是借助了节节高步步高的彩头 。 再者 , 发出的声音 , 也和鞭炮的声音差不多 , 不吃饺子吃枣糕 , 不放鞭炮踩麻秸 , 这就是当时人们过年的两种形式 。
我们如今猜想下来 , 离现在才几百年的古人为什么不吃饺子呢?原因只有一个 , 因为那时的人们太穷了 , 据了解 , 当时小麦的产量每亩只有六七十斤左右 , 而玉米则还没有大面积种植 , 平时 , 能够种植且产量高一些的只有高粱 ,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 , 我军还依靠高粱所形成的青纱帐来打鬼子 。
文章图片
况且 , 肉类食品也很短缺 , 一头猪要养两年才能出栏 , 普通老百姓想吃白面肉饺子 , 那简直是“呵呵”了 。 吃白面肉饺子 , 就连当时的县里的下级官员也不能够 , 所以他们只能按当时绝大多数人的习惯进行了详实记录 。
而放鞭炮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 不说造火药的过程繁琐 , 就连当时包装鞭炮的纸张来源都是困难的 。 当时没有工业 , 纸张数量少 , 而且古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 , 又去那找那么多纸张呢?所以 , 就没有放鞭炮的了 。
对比之下 , 我们就可以知道 , 我们当今的人们是生活在了一个多么幸福而伟大的时代 。
文章图片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 敬请转发和评论 。
- 清朝的奇葩规定,让后宫三千佳丽苦不堪言,即使现在也没人受得了
- 辽东|清朝时期的汉地十八省,为何不包括辽东
- 乾隆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4点起床,7点准时翻牌子,别被电影骗了
- 处理|清朝宫中的妃子去世后,她们的首饰是怎么处理的呢?
- 李鸿章|年近80岁却不退休!清朝重臣李鸿章,为何老死在直隶总督任上!
- 三星堆|三星堆,怎样的文明?
- 咸丰是清朝最差的皇帝吗 不是最差却是最倒霉,最悲剧的皇帝
- 犯人|清朝处决犯人的地点,为何会选在菜市口?
- 清朝时号称人间炼狱的宁古塔,到底有多恐怖?
- 李世民|清朝走了什么狗屎运?在任何一个乱世,清朝都没有任何机会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