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曾被禁141天的往事,令5000万人深受其害

他们要么躺在野战医院 , 要么合葬在战场 。 今天 , 就不用招呼了 。
这句话是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中的开篇 , 乍一看是士兵以很诙谐的语气跟厨师的对话 , 然而却让人读出了悲伤 。
那些年轻的孩子们 , 不过才十几岁 , 早上还是活蹦乱跳的生命 , 中午已经丧命于战场 , 这就是残忍的现实 。 而作者雷马克于18岁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这部小说称得上是他的亲身经历 , 而他本人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 。

《西线无战事》:曾被禁141天的往事,令5000万人深受其害
文章图片
《西线无战事》以少年保罗为第一人称讲述了亲身经历的战争 , 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 很多德国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在战争中丧命 , 这场战争至少令5000万深受其害 , 而保罗与他的同学们在战争中无一幸免 , 只留下了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
保罗与他的同学们美好的生活 , 被彻底粉碎
在保罗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 , 被他们的体育老师康托列克鼓动 , 让这些学生都报名参军 , 说只有“吃苦”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
于是这些青年们便雄心壮志般出发了 , 来到了战场 , 才明白要吃苦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 不过是最大的谎言 。 因为战场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般美好 , 因为除了条件差、饥饿外 , 还有每天面临的死亡 。
很多新兵甚至连训练都来不及 , 就去上战场 , 而他们连基本的防护都不知道 , 就变成了尸体 。 经常会出现一百五十人出门 , 回来只剩下八十人 , 剩下的都遭遇了意外 。

《西线无战事》:曾被禁141天的往事,令5000万人深受其害
文章图片
很多新兵不过是十七八岁的青年 , 甚至还没有谈过恋爱 , 就失去了生命 。 可以说在战争中 , 死亡是随行的 , 尤其是身边人渐渐地减少或者亲眼见证着身边人一个个死去 。
刚开始的时候是心痛与恐惧 , 而当习惯了之后更多是麻木和诙谐 , 甚至以某种幽默来庆祝自己还幸运地活着 。
老天 , 什么叫走运 , 这些全归咱们了 。 人人有份 , 没错 , 人人有双份 。
这是保罗的同伴加登看到厨师准备了一百五十分的饭菜 , 但实际上只剩下了八十人 , 他兴奋地认为这样每个人就可以吃两份饭了 。
而作者雷马克也用娓娓道来的叙述 , 来侧面反映了加登以及幸存者对于死去人的满不在乎 , 甚至觉得正是因为这些人死掉了 , 他们才有机会每人吃两份饭 。
实际上也不能全怪加登的冷漠与无情 , 对于每个人来说活着就是一种奢侈 , 他们无法保证下一秒战死的是不是自己 。

《西线无战事》:曾被禁141天的往事,令5000万人深受其害
文章图片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活着 , 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 并不在乎哪个人哪天不在了 , 甚至觉得伤亡跟每天的喝水、吃饭一样自然而然 , 或许说人的生命在战场上根本不值得一提 。
只不过他们初出校门的热情 , 都被现实的残忍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所替代 , 对于他们来说 , 能活着回家是一种不敢想象的奢望 。
战争的残忍程度 , 令人难以想象
提起战争 , 我们脑海里可能浮现炮火连天或激烈 , 但作者雷马克却用细腻的文字将战场还原 , 其真实程度人不忍直视 。
我们舒坦地胜过蹲在铺着白砖的豪华厕所 , 那种地方只能说干净 , 而这里 , 堪称美好 。
所谓的美好只是光天化日下的没门的大公厕 , 因为这里没有轰炸 , 没有死亡 , 只有舒适的阳光以及臭气熏天的环境 , 然而这些对他们来说已然是赏赐般的存在 。

《西线无战事》:曾被禁141天的往事,令5000万人深受其害
文章图片
那些时光是美妙的 , 因为只有在此时 , 才能看到碧蓝的天空 , 偶尔看到高射炮制造的白色云烟 , 以及听见前线低沉的轰隆声 , 犹如远方的闷雷 。
而保罗只有此时 , 才能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 , 看看周围茂密的草地 , 以及青草摇曳下的嫩枝 , 甚至有蝴蝶在翩翩起舞 。
而他的同学贝姆就没有那么幸运 , 他战死了 , 准确说是被打死了 。 因为他在战场上双眼中弹昏迷 , 然后什么也看不到了 , 又疼着要命 , 因为变成拖累 , 所以为了不成为战场的负担 , 被“解决”了 。
这就是战场上伤病的命运 , 但没有人怪罪命运 , 也没有人说这是一种罪过 , 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坚信以合适的方式做得最好的事 。 也可以说让不拖累的人彻底消失 , 是其他人活下来的交换 。

《西线无战事》:曾被禁141天的往事,令5000万人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