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如果扶苏能够顺利继承皇位,能够开创新一代盛世吗?
扶苏生为太子,因为一封“伪造”的秦始皇遗书自杀在边疆,我们无从考证这封遗书中秦始皇到底希望谁继承他的江山,但是,我们从秦始皇的角度想,在秦时代并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即一定要传位给太子,所以秦始皇一定会把自己打下的基业传给最信任最看好的人,到底是胡亥还是扶苏呢?最后秦二世是胡亥,是否如秦始皇所愿?如所愿,则会继承秦始皇创建的制度:以法治国,甚至延续秦始皇的残暴。如此一来,胡亥跟随赵高学狱律法令,在《秦始皇本纪》和《蒙恬列传》均有明确记载,况且胡亥的残忍手段与秦始皇不相上下。秦始皇的本意应该是二皇子胡亥。可是胡亥缺少忠臣辅佐和政治方向感,使农民起义揭竿而起,造成秦的灭亡。反过来想,倘若是扶苏治国,是秦始皇的本意吗?扶苏治国的理念不能使秦始皇满意,可是他会开创一代盛世,延续秦的生命么?
文章插图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则矣。此中每一个字,都有扶苏的影子。朝闻“道”孔夫子说的“道”,即仁义之道,孔子周游列国,推崇仁政,苏的仁,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中有所显现。秦始皇以法治国,属于将法家学派作为一国的正统学派,“法”意味着摒弃“情”的感性一面,取代为完全的理性,理性就说明有些事情如果逾越了界限,则必须接受应有的处罚,这是由法衍生出的逻辑关系。由此,法的弊端展现在所谓的对错与否以及冷酷无情上,这与儒家学派提倡的主要思想“仁”,以仁治国,背道而驰,儒家学派的思想逾越了法的界限,定有必然的处罚,纵使残忍至极,在秦始皇看来这符合“逻辑”,所以焚书坑儒。严酷的事件里,朝廷上或许有人遵从法之道,支持秦始皇的行为,或许有人认为残暴却懦于反抗,不断压抑自己,可是扶苏这两种人都不是,他勇敢,直言不讳,成为这件事中唯一谏言者。他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意思说:秦王打下天下没有多久,这里仍然遍地儒家师生,如今马上用法律制裁,我害怕天下大乱,所以上奏,这句上奏确实有道理,可是找打。
文章插图
焚书坑儒事件使人们对“儒家”两字谈虎色变,唯避之恐不及。扶苏怎么敢当面提出来维护儒家呢?看来扶苏明显有涉儒的嫌疑——这是大讳,秦始皇怎么可把皇位交给与自己想法相悖的皇子,百年大业岂不是毁于一旦。夕“死”则矣“死”即是儒家学派牺牲精神。在秦始皇因扶苏上奏一事生气时,似乎感到了危机,所以将扶苏找个理由支走了,“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当李斯送来伪造的秦始皇遗书时,扶苏看见毫无三思,当场就要自杀,蒙恬把他拦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已经这样苦口婆心的劝诫,扶苏反而“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这正贴合与孔子的思想中的“孝”与“义”,典型的儒家作风,所以,扶苏的死意味着一个尚儒人设的牺牲。
- 官员宿娼,如果犯到朱元璋手里,会是什么惨痛下场?
- 赵云|赵云一生没有斩杀名将,为何能够排行第二?大局观最重要
- 如果曹操不死,司马懿还有没有机会谋夺曹魏大权?
- 鲁肃|如果你到三国当主公,能选1位军师和3个武将,你会选哪些人?
- 刘备|哪五个战将组合能打败刘备的五虎将?三国里如果不论阵营的话
- 努尔哈赤|为什么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 如果将宇文成都放在其他时期,是否能成为无敌战神,看在哪个时期
- 纣王|古代人力气大,还是现代人力气大
- 如果回到古代,你可能连个功名的门的摸不到
- 如果关羽麦城不死,诸葛亮继续兴兵北伐,刘备能否北上拿下大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