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鲧得罪尧帝,并非治水无功,而是性子太直,说了不该说的话

《夏朝真有趣》第3期五帝时期,虽然号称万国林立,但那时候的国,不过一个小小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他们聚族而居,控制的地盘犹如现在的村镇,大约数里或者数十里方圆,能有百里之广的,号之为“百里诸侯”,就已经是大国了。而这样的大国,当时最有名并且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无非以下三个,即:先夏族、先商族以及先周族。
无功|鲧得罪尧帝,并非治水无功,而是性子太直,说了不该说的话
文章插图
鲧无疑是先夏族的首领,人们也将他们称之为夏后氏,《国语·鲁语》中记载: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尚书》也说:禹代鲧为崇伯。意思就是说,夏后氏祭祀黄帝,认为自己是颛顼的后裔,而且鲧担任夏后氏部族首领的时候,夏后氏就已经成为崇山一带的霸主,是崇山一带势力最大的诸侯,远古时期的崇山,就是现在的中岳嵩山。五帝时期,统治中心在中原,那时候还没有具体的行政区划,所以便以崇山为核心,将天下分为四方,并设四岳帮助管理,从这个层面上看,夏后氏,也就是先夏族,又有背景,又有势力,从鲧这一代开始,已经成为全天下数一数二的大族。而这份势力是从哪里来的呢?除了先祖的荣耀,恐怕还与鲧借治水之功赢得声望,并发展壮大这一因素脱不了干系,因为少昊时期,共工治水,鲧曾经是他重要的助手。
无功|鲧得罪尧帝,并非治水无功,而是性子太直,说了不该说的话
文章插图
共工因为治水有功,人也随之变得傲慢,非要与颛顼争帝,不成之后恼羞成怒: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利用担任水官的职务之便,决堤放水,给下游地区带来洪涝灾害,因此成为四罪之一,被颛顼帝处死(也有说被流放北方,本系列取处死说)。共工之后,责任重大的水官一职由谁来担任呢?也许当时还选择了几个人,但都不太理想,就这样一直到了尧帝时期,水患愈加严重,选谁当水官带领大家治水,更成了迫在眉睫, 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这件事,尧帝特地召集四岳商议,想听一听地方上的意见,四岳起初还是推荐共工氏,因为共工治水的成绩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尧帝呢,一听这个名字就大为头疼,连忙摇头表示不可,四岳想了想,没有办法,便推荐共工的助手,靠治水发达起来的先夏族首领鲧。尧帝一听,这人虽然有点本事,但到现在还称遂共工之过,认为共工没有毛病,足以表明 ,他有个最大的缺点:负命毁族,不听话,不遵守族规,做人很自负,用他当水官合适吗。
无功|鲧得罪尧帝,并非治水无功,而是性子太直,说了不该说的话
文章插图
四岳一听:等之未有贤于鲧者,试一试吧,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没有办法,尧帝只好把鲧传来,好好勉励一番后,任命他做了水官,负责治水去了。鲧治水,神话传说里说他从天帝处盗来可以无限生长的息壤,然后将洪水堵住,说的虽然过于轻松,但鲧还是沿用共工的方法,用“堵”也就是“壅防”来治水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个“壅防”还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简单点说,有以下三项:一:改进壅防方法其实息石、息壤,共工治水的时候已经在用,当然,这里的息石、息壤并不是什么天帝的宝物,古语,息有停止的意思,息石、息壤指的是用石头、土块堵住洪水的方法,形象点说,就是简单的堤坝,共工时由于条件限制,并没有考虑息石、息壤在洪水中的加固问题,但鲧呢,就很聪明,创造性的制作了竹笼和木笼,将土块、石块装进去投入水中,达到了将河水分流的目的,这个做法一直到后世还被治水专家引用,李冰父子造都江堰分洪,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二:移民鲧治水,历来是很注重民生问题的,为了达到泄洪的目的,适当的将低洼处的百姓迁到高处,另给他们安排生活劳动的场所,这个做法之后也被禹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