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联制结构|北魏为什么要迁都又为什么迁都后40年便分裂而亡( 四 )


邦联制结构|北魏为什么要迁都又为什么迁都后40年便分裂而亡
文章插图
冯太后作为汉人,她深刻明了汉文化对鲜卑困局的有效性,所以,从她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汉化改革,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孝文帝亲政后,延续和发展了改革,不能将北魏灭亡的责任,推给汉化改革。3.北魏亡于门阀势力,这是它躲不掉的历史宿命有人拿满清跟北魏比较,说满清之所以能长久,就是没有全盘汉化,保留了满族文化的主体。这话很扯淡,请告诉我满族文化的主体优秀在哪里?除了所谓的尚武,都已经被丢了,还剩啥?北魏其实亡于门阀士族集团,跟后来的北齐、北周,以及南朝的改朝换代一个性质。门阀士族集团是东汉末年以来,士族豪门集团的升级版,士族阶级的3.0版本。这个集团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人为缔造的结果。所以,那个时代的所有政权,从魏、晋,到南北朝,全是门阀集团的玩物,怎么能把北魏的灭亡,单单归于孝文帝改革呢?
邦联制结构|北魏为什么要迁都又为什么迁都后40年便分裂而亡
文章插图
除非鲜卑不入主中原,依然保持草原游牧民族状态,那就另当别论,只要跨进中原文明的大门,那个阶段,注定是门阀集团当家做主。满清为何长寿?很简单,那时候已经没了威胁皇权的门阀集团了!从唐以后,与皇权共生的是寒门士族阶级,这个阶级,慢慢沦为皇权的附属品,因而明清时期的皇权,越来越独裁,这才是满清汉化不被灭亡的原因。用通俗的话讲,北魏相对于满清,就是命不好,正好处于门阀集团肆虐的时期,满清走运,没有威胁皇权的政治势力了,两个政权宿命不同而已!孝文帝改革或许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四十年亡国不是汉化改革的错,那是因为历史的车轮,正好把它带到了终点站!
邦联制结构|北魏为什么要迁都又为什么迁都后40年便分裂而亡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