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浙大新生因生活费与父母争吵、4000块没法活:富人的孩子都是宠的( 二 )


每个人的家庭情况都不一样,一个人在家庭财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只能花400,或者能够花4000、40000甚至更多,都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没有一个普世的标准,并且无法用这个所谓普世的标准来限制别人,亦不存在所谓“别人还在啃馒头,你竟然花天酒地”的道德谴责,更没有所谓“苦难能够造就人”的俗滥鸡汤。
但是,上大学意味着,一个人独立的人生旅程真正开始了,所谓长大,所谓成熟,所谓见天地,大学就是一个开始。当你获得一份对比很多人来讲不算差(甚至好得多)的生活费却还不满足、因为父母不同意加钱就到处埋怨,而别人却在一份少得多的生活费上不怨天尤人、并且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你的人格的完整就比别人晚了,你的成熟就比别人晚了,你对于社会的适应节奏就比别人慢了。一个在家庭财力范围内合理地拿到400的人和一个拿到4000生活费的人,其实都应该是这样的在态度:感恩,知足,有追求,锦上添花靠自己。
所以,求助信息说到底就是一个“巨婴”在说梦话,巨婴本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巨婴本来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可以突然以前的规则不灵了,于是心灵受到了伤害,生活受到了挫败。发文的行为和行文本身,足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如果不是不成熟,那就是不要脸。
虽然,作为父母,有责任也愿意花钱供孩子上大学,但是,这属于道德要求,而并非法定义务,尤其,这其中并不包含满足孩子的一些无理、过分的要求。在校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从某种意义上属于“啃老”一族。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供养成人,支付了不菲的学费后,还要每月提供金额不低的生活费。这个大一女生非但没有设身处地地体谅父母、感恩报答,还诸多挑剔、要求不断。
可以看出,虽然这个男生已成年,但却是一个“巨婴”。她不但经济上极度依赖家人,甚至思想也未曾“断乳”,觉得妈妈每月给自己4000元生活费是理所应当的。而在当今社会,这种“巨婴”不止个别,而是千千万万个。一个巨婴,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好歹是成年人了,平时不能去勤工俭学吗,同样是上大学,我家亲戚的孩子一个月一千五都用不完,人家兼职的钱都够自己生活费了,亲戚家条件其实算蛮好的,二线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妈妈是工程师,爸爸是大学老师,但是他们从来不惯小孩,小孩也蛮优秀的,考上了北京,好像是导演系的,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教会小孩独立自主,对小孩将来也很有帮助
我上大学的时候是07年,每个月生活费大概是500,约等于现在的1200到1500吧。那时候每个月吃饭就不能玩电脑,玩电脑就不能吃饭。我仔细琢磨了一番,我觉得我就是饿死也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也不可能不玩电脑。于是我每个月月初就把钱存网吧,然后啃大饼。因为我是本地人,就靠周末回家吃饭续命,搞得我大学时代全是他妈饥荒的记忆。但唯独我就没想到有一个多找父母要钱的选项,脑子里根本没有这茬。
为什么呢?
第一点就是我小时候我要啥我爸妈都不给我买,久而久之我就觉得他们根本不可能给我钱,要钱就是自取其辱。
第二点就是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爸和我闹矛盾,说如何如何他就给我买手机,我当时就回了他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男孩觉得4000合适,能张嘴,敢张嘴,说明这辈子就是宠过来的。宠其实没啥问题,你是家长,你自己有权利决定如何教育孩子。 但你一定要为你的行为负责。 我现在其实有点感谢我爸妈,首先我根本就不会花钱了。什么消费习惯都没培养起来,一个月给我超过2000我都不会花。 再就是让我觉得脸更重要,你不给我钱是你的事,但我小香猪就是死,就是从这跳下去也不会给你低头的。因此我和我爸一直没有经济联系,他有钱的时候我没沾光,后来他破产我也没受影响。 把自己的幸福靠在别人身上太不靠谱了,这个姑娘以后会知道的,到时候再怨父母,不如早点撕,搞清楚如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