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贵安制造向“数”要效益

本文转自【eyesnews.cn】;
本报讯 (采访人员 田菊)5月8日,在贵安新区龙山工业园的贵州众鑫捷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鑫捷创科技”)生产车间,机器人正在工作,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正实时监控着所有运行情况。
“每条生产线上都有机器人工作的‘身影’。”众鑫捷创科技有限公司SMT制造部经理邓海军告诉采访人员,公司主要生产摄像头模组,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行车记录仪、医疗设备等。因摄像头对尺寸的精密度和精确度都有着极高要求,近年来,公司大力推动生产线智能化转型,现投入的高精度组装机生产的产品,像素可以实现从8万到1600万不等。车间的智慧大脑“ERP系统”,更是能全方位掌控每个制造环节的信息和数据,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公司现在生产的产品精准度能达到0.02毫米。”邓海军说,车间经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革升级后,今年开始,公司的高像素产品订单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50%。目前,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以1300万和1600万的高像素产品为主,为满足客户需求,后续还将增加4条智能生产线。
生产线|贵安制造向“数”要效益】持续的提质升级为企业带来强大竞争力,目前,众鑫捷创科技几大主力合作客户包括TCL、创维、小米、长虹等。自2018年厂房落地贵安新区后,公司还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目前产品已远销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市场,实现产品的国际化走势,订单量也在逐年增加。
“公司今年的月产能在400万颗到450万颗之间,月产值在1800万元左右,预计今年年产值将实现2亿元。”公司组装制造部经理杨成华说。
点“数”成金的众鑫捷创科技,只是贵安新区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助力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代表之一。
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安密灵”)是一家专注于电子雷管生产的企业。自落户新区以来,该公司不断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变革,自主研发出可在雷管内部设置身份信息码和起爆密码的产品,并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爆器管理系统,配合全国民爆系统、地方管理系统建立起大数据平台,实现对每发雷管的生产、销售、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追溯。
今年2月,全安密灵新增一条工艺更好、效率更高的全自动生产线,让企业日生产能力从原来的30万发提升到40万至50万发。“去年,公司在只有两条生产线的条件下,实现6000万发的产能,销售额达2.6亿元。”全安密灵生产副总刘志勇说,今年公司的生产目标是突破1亿发,在效率、产量更高的第三条全自动生产线的助力下,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难。
用“智”造推动制造,着力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站在“十四五”新起点,贵安新区正持续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强省会”五年行动落实到产业发展当中,奋力跑出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