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于我来说,既没有交付上的压力,也不因为钱在心理上觉得亏欠任何人。
04 做垂直社群的价值更大另外我也在反思一点,我的这种定位和分享方式,对于付费会员的帮助到底有多大,是不是最大化了。
首先我对自己的内容绝对充满信心,因为100%个人思考+深度的分析。
但毕竟分享的东西太广泛了,看似聚焦在运营、营销、赚钱三个方面,而对于会员来说,直接刺激不够,不能立马奏效。
所以我后来仔细思考一下,我觉得做垂直付费社群的意义更大,用户更精准、效果更明显。
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呼吁的,每个人每年至少要加入三个不同的付费社群,其中之一就是精准的行业群即垂直领域的社群。
以后也许村长还会做付费社群,但那时候,要么是垂直某个方面的培训,要么就是垂直于某个领域的社群,希望这一点对想要做付费社群的朋友有所启发。
05 我无法立马让会员赚钱做了付费社群之后,我才慢慢感受到做纯内容分享型的社群活跃度、学费率等各方面都很低。
哪怕你分享的内容质量再高,但是人都是懒的 ,不管他是谁,一定会有很多理由来说自己没看。
所以做知识内容的交付更适合做培训,比如学怎么拍视频、怎么做淘客、怎么做抖店等等,你搞个大型的付费社群每天分享一点意义都没有。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发现多数人加入付费社群本质目的就是一点——快速赚钱!
但这个问题,除了培训让你短期内掌握某个技能外,快速赚钱是所有的付费社群都无法解决的。
这样就造成了用户期待和实际交付的落差,也许你的分享中带有很多赚钱项目、方法,但都不够直接。
这也是村长决定不继续招募新会员的核心理由。
06 小社群更有持续的价值人人都想进大群,人人又活跃在小群。
许多付费社群的群主为了收益的最大化,都希望招募三五千甚至三五万以上的会员的。
带来的结果就是会员的质量层次不齐,虽然通过较高的会员费门槛筛选了一批人,但依旧无法保证内容的阅读率、活动的参与率、产品的消费率。
如果你不是完全为了赚钱,而是想要打造一个有口碑、有互动、能持续的社群。
那么村长建议你,可以把社群做小,不仅是定位上,包括人数上。
相比于大群,小群的生命力、互动率、信息触达率等各方面都更高。
但是有一些核心条件,就是要注意入群人员的条件筛选、群内信息分享的质量、群内日常活动跟进,以及社群会员的需求响应,把这些东西做好了,小群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
那有人就会说,做个小群还这么费力,完全不赚钱啊。
其实不然,村长觉得200人以内都可以算小群,一个人运维刚刚好,完全能够保证交付的质量。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200人群收益上少则赚几万块的零花钱,多则可以超过百万。
再加上其他周期性的培训业务,无论是交付、收益、口碑上都会比做大群高。
07 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虽然验证了靠写作可以实现内容变现,但从收益性的角度来说,并不算高。
除了每周保持高频的写作分享外,还要做交付,的确很累,成就感也不算高。
所以我也在思考,有没有什么项目更值得我去探索的。
比如村长做电子报告群,这个尝试是很有意思的,不仅能变现,而且从交付上来说也比较简单。
再如做一对一的私人培训,收益的回报远高于做付费社群。
还有最近在做头条、抖音的摸索,正因为有了更多时间去了解新业务,也让我在其他方面有了更多的实战经验和收益回报。
所以这里也想告诉各位,每一条路都走得通,都有人赚到钱,但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能赚到钱。
当你用心且花费一定时间去做了一件事情以后,发现行不通,不凡试试其他路,也许更适合你。
当然,前提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天天找项目,不执行,不思考,那样永远都不存在成功、赚钱的可能性。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曾经支持过十里村付费社群的村民朋友们!
【 村长|我为什么不做付费社群了?】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 消费者|江南春:30年,我用1000亿,换来这99句话
- iPad|iPadmini6从发售之日起,果冻屏现象就一直有,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 oled屏幕|为什么总有人说OLED屏幕伤眼?为什么有人非LCD屏幕手机不用?
- 阿里巴巴|阿里被罚182亿!腾讯为什么至今安然无恙?
- 三星手机|三星手机的销量可以做到全球第一,为何在我们国内却进不了前五名?
- 显卡|因为这5个原因,我决定购买三星GalaxyS22Ultra
- 程序员|为什么程序员会有代码能跑就不要动的观点?是有毒吗?还是怎样?
- 小米科技|宋九九:我的腾讯云服务器被封禁,被限制访问
- 零售业|美国选择孤注一掷:2400亿美元投向科技产业,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 华为|终于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华为老用户,换手机时,不愿考虑华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