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谁"杀死"了国产机器人?( 二 )


与C端不同,B端机器人的问题不在场景,而在技术。
电商越做越大,物流机器人也应时而生,成为to B赛道的典型代表。上游仓储阶段的机械臂、搬运车接近工业机器人范畴,用于仓库内货物的分拣、运输,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为爆仓问题提供了答案。国内走在前面的企业,如Geek+、快仓、新松等,基本具备了每年万台的出货水平,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仍位于萌芽期。下游配送领域更贴近服务机器人,被阿里、京东、美团等电商巨头瞄准,无人快递车吵了一年又一年,却还是没甩掉“雷声大雨点小”的帽子。
稳定性、智能性,是以物流机器人为代表的B端产品彻底取代传统模式的两大阻碍。
曾有机构对国内市场上的仓储物流机器人做出过测评,结果是共存在大大小小50个问题,从基本参数到电气安全,无一幸免。测试过程中,有50%的产品出现了控制系统和上位机软件的崩溃,许多产品还存在障碍物盲区。
仓库环境封闭,易碎品、危险品多,一旦发生碰撞、起火等意外,损失要以十万甚至百万为单位计算。到了户外,复杂的交通状况和路线分布更是巨大的挑战,不仅要解决无人汽车所面临的路况问题,还要想办法覆盖送货上门的“最后一公里”。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物流机器人并不具备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条件。
舍弃B端、C端,G端的路也不好走。
立足公共服务,对接政府、医院、银行、学校,机器人似乎大有作为。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无接触的要求催生了大批品类落地。从最简单的消杀、巡逻,到交互式的引导、咨询,再到高精密的远程手术、自动化手术,每条路看起来都写满了财富密码。
问题在于,G端的市场面积和应用场景是固定的。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只有那么多,当先入场的企业把市场铺满,就再难找出可以挤占的空间;需要机器人辅助服务的场景也是有限的,即便机器再怎么智能,人们也不可能把裁决断案之类的权力交给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发展至今,答案渐渐明晰:不管选择哪一条路,都无法避免在迷宫中打转的境地。
出口个人电脑刚出现的时候,没几个人相信它会走进千家万户。
显然,产业的蓬勃,不仅需要好的产品,也需要与产品高度相匹配的受众。有时候,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困在迷宫里的机器人不是找不到出口,只是还没等到出口开门的时间。
“是工具还是人”,这个问题足以概括大众对机器人产业的疑虑。不管做的是C端、B端还是G端,也不管形态像人、像狗、像车,用户终归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以此判断交付给机器人多少信任。
如果是人,在交付简单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撒手,不需要暗中观察哪里出了差错,只要坐在一边耐心等待就好;如果是机器,则要留个心眼,防止一不留神漏电起火,人工智能变身人工智障。
而在人机交互的场景下,信任值的分配又恰恰相反:如果是机器,那就想说什么说什么,偶尔脾气不好,发发牢骚也无所谓;可若是人,就该考虑会不会引来不满,万一发生冲突该怎么保护自己等等。
最能反映大众认知与产业之间偏差的莫过于舆论风向。在无数有关机器人的文章中,有两个讨论方向吸引点击量最多:完美世界、人类末日。人们习惯于模糊想象与现实的边界,把科技社会和科幻作品等量齐观。在这一人为同质化的过程中,机器人已经不再是产业,而转为一个符号,伦理意义远大于物理意义。
显而易见,国产机器人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固然有技术、功能等问题存在,但更要命的,是大众尚未形成对机器人足够包容、接受的价值体系。如何培育起与机器人产业配套的文化生态,是全行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基础教育渗透、舆论宣传、公共空间大范围投放……办法似乎有很多,只是要等逐一实践过,才知道哪条路最管用。
国产机器人所面临的,是从0到1的跨度,要么一无所有,要么走向无穷。产业自然有的是时间,不管何时天亮,总能等到;只是不知出口开门的时候,迷宫里的玩家还剩下几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