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长期运动的孩子和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 二 )


每周进行两次20-30分钟快走,
强度为最大心率的70~75%,
体育活动不是可有可无,
孩子越是能坚持运动,
就越能专注在学习上。

哈佛大学|长期运动的孩子和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
文章插图
爱运动的孩子,心理素质也会更好
运动,
也是孩子心理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体育运动比赛都有输赢,
夹在胜负之间,
孩子会逐渐变得宠辱不惊,
未来发生再大的挫折,
都能冷静下来灵活以对。

哈佛大学|长期运动的孩子和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
文章插图
运动是肌肉的更新换代,
每一个细胞都不能偷懒。
哪怕做好一个简单动作,
都要付出数倍血汗。
孩子的意志力,
也会因此得到锻炼。
很多父母,
鼓励孩子读书、学习、上兴趣班,
却几乎不鼓励他们做运动。
理由,无非是怕孩子摔到了、磕碰了、受伤了、耽误学习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
小朋友的恢复力比成年人更快,
摔了跤、酸了腿,
睡一觉起来就好了。

哈佛大学|长期运动的孩子和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
文章插图
运动医学家雷特研究发现:
孩子的肌肉,
有着跟专业运动员相媲美的恢复力与耐力。
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教育。
在运动的胜负中,
孩子锻炼了身体,
同时也锤炼了意志,
更加坚韧不拔,
他也会比同龄人更能“扛事儿”。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
人体内有四种关于“快乐”的激素:
血清素、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
前三种激素,都能被中等强度的运动激活。
多巴胺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保持学习效率,
血清素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肾上激素可以提高孩子专注力。

哈佛大学|长期运动的孩子和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快乐大脑的习惯》
南京理工大学也有一则研究显示:
体育生自杀率更低。
所以,看看身边爱运动的孩子,
是不是很少自己一个人郁郁寡欢的样子?
毕竟,爱运动的孩子,
情绪会容易达到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
孩子的成绩,
只是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
孩子长大后要想出类拔萃,
拼的都是体力。
一段时间之后,你将观察到:
大脑和身体同时被唤醒,
比单纯的脑力运动好处更大。

哈佛大学|长期运动的孩子和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
文章插图
什么时候开始运动,对孩子最好?
或许你要问:
有没有针对性的运动,
可以改善孩子的状况?
既然运动这么神奇,能不能药到病除?
当然能。
心理学家认为:
内向腼腆的孩子适合动态运动。
比充满竞争感、团队精神的球类运动,
锻炼的同时提高社交力,
还能帮助孩子释放过多的紧张;
攻击性强的孩子适合静态运动。
比如芭蕾、太极、爬山,
静态运动有更多时间观赏周围,
感受音乐、风景的美妙,
让孩子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神经如同得到了按摩。
除此之外,加拿大科学家还制定了《0-12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家长指南》:

哈佛大学|长期运动的孩子和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
文章插图
● 4岁之前孩子没有发育成熟,不宜运动。
踢、跳、跑等系统训练动作,
对孩子来说都太早了。
但可以多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
引导他体验、探索各种身体活动;
● 4-6岁,孩子进入准备阶段。
他开始模仿大人做运动,
神经和经验已经跃跃欲试,
此时,最适合孩子的运动方式是走、跑;
● 6岁之后,孩子到了运动的最佳时间。
滑雪、游泳、骑车、踢球,
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
如果要学体育特长,
6岁是最合适的起步时间。
当然,每个孩子成长节奏不同,
有人早一点,有人晚一点。

哈佛大学|长期运动的孩子和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
文章插图
儿童《基本动作发展时间表》显示:
总体来说,
孩子的运动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
2岁走路,5岁跑步,7岁后滑雪、骑车,
是最顺应孩子成长节奏的运动计划。
因为,
2岁的孩子,自发就有攀爬兴趣;
4岁的孩子,会不厌其烦地上下楼梯;
6岁的孩子,则开始反复踢拿球类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