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Magic UI 6.0实现跨设备无缝连接、跨应用无痕服务


asml|Magic UI 6.0实现跨设备无缝连接、跨应用无痕服务

文章图片


asml|Magic UI 6.0实现跨设备无缝连接、跨应用无痕服务

文章图片


2022年初 , 荣耀正式推出旗下首款折叠旗舰Magic V , 并带来全新Magic UI 6.0全场景智慧操作系统 。 发布会开场 , 荣耀CEO赵明用大量时间详细介绍了新系统及为其赋能的Magic Live智慧引擎 , 让本来是Magic V当主角的硬件发布会 , 变成了软件系统的宣讲会 。

 这不禁让人想起早年的苹果 。 2007年 , 苹果带着旗下第一款智能手机iPhone和第一款操作系统亮相 , 从而奠定了改变世界的基础 。 很多人喜欢用“横空出世”来形容iPhone的出现 , 可其实第一代iPhone身上 , 并没有什么远超时代的黑科技 。 成就传奇的本质还是要归于乔布斯对于未来手机所进行的思考 , 这种思考集中体现在iOS操作系统中 ,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真正横空出世的应该是iOS 。 而Magic UI 6.0全场景智慧操作系统的发布 , 同样可谓横空出世 。
万物互联时代需要更懂用户的操作系统随着5G、AI、IoT、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持续迭代发展 , 万物互联时代正全面到来 。 无论是手表、手环等穿戴设备 , 还是电动车、滑板车等出行产品 , 亦或是冰箱、热水器等家用设备 , 都在加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 , 海量的智能设备、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 也造成了学习使用成本过高、多设备协同单一、服务繁杂体验割裂等困扰 , 让以“便捷”为初衷的“万物互联”一时陷入了尴尬境地 。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难题 , 全球各大科技巨头纷纷下场布局 , 苹果iOS通过iCloud让不同苹果设备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协同管理;华为鸿蒙OS以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实现了硬件的自由组合;谷歌也在积极布局Fuchsia OS……但这些解决方案更多的锚定在管理与连接 , 而用户感知更为强烈的学习成本、服务体系繁杂等痛点依然存在 。 那么是否有一种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不需要了解设备服务入口 , 甚至不用发出指令 , 就能在合适的时间 , 让设备及软件进行主动服务呢?最近荣耀发布的AI全场景智慧操作系统Magic UI 6.0正在让这种模式成为现实 。

 基于Magic Live智慧引擎的强大AI使能 , Magic UI 6.0不但实现了跨系统、跨终端、跨平台的协同互联 , 还通过五大AI能力(自然语义理解 , 计算机视觉 , 深度学习 , 决策系统和推荐系统) , 实现了基于场景感知、用户理解和知识图谱的三大AI服务升级 , 做到了“懂你所需 , 主动服务” 。 可以说 , Magic UI 6.0是一款面向万物互联时代 , 更懂用户需求的智慧化操作系统 。
自然交互 , 让服务不再繁杂基于AI 深度应用 , 搭载Magic UI 6.0系统的智能终端设备可以实时感知用户所处场景 , 并根据用户习惯 , 精准分析用户在当下场景中的需求 , 及时做出判断 , 主动为用户调取合适服务 。 从而 , 把复杂的服务体系转化成简单、自然的交互体验 。

 例如在商旅出行场景中 , YOYO建议会及时显示航程信息 , 语音催促登机 , 一键打开登机牌;地铁场景中 , 用户靠近地铁站闸机附近时 , Magic UI 6.0可自动弹出乘车卡片 , 让用户乘车快人一步;在快递场景中 , 当用户处在小区范围时 , Magic UI 6.0会提醒用户去快递柜取件……
伴随着Magic UI 6.0 AI能力的持续迭代升级 , 可以预见 , 未来荣耀在办公学习、运动健康、驾驶出行、生活服务等全场景能力将不断延伸 , 用户通过Magic UI可以不断深入感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高度重叠带来的智慧全场景生活方式变革 , 并且这种体验还会“越用越聪明、越来越懂你” 。
除了主动服务 , Magic UI 6.0 还能还拥有主动优化能力 。 Magic Live智慧引擎可根据用户习惯 , 所处环境对运行、通讯、显示进行优化 , 最大限度发挥OS Turbo X、GPU Turbo X、Link Turbo X效果 。 以OS Turbo X技术为例 , 其搭载了荣耀自研的智慧内存引擎 , 可以基于系统底层优化充分释放处理内存性能 , 让用户高频应用内容保持在线(保活率)的比率提升20%以上 。 而集成的抗老化引擎、智慧功耗引擎、智慧调度引擎 , 则分别针对系统卡顿与流畅度、发热与续航、系统与资源智能调配等场景进行定向优化 。 比如 , 浏览一个有大量图片的网页会比纯文字的网页需要更多的资源调度 , Magic Live可以根据应用场景预测下一步需要的资源 , 提前做好资源调度 , 保障体验的同时 , 实现了高效的资源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