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有格局的父母,都在做这件事( 二 )


所以,一定要记得给他们正面的鼓励,让孩子拥有自信和内心的满足。
帮孩子获得胜任感,自信的孩子,未来才是星辰大海。

碎片|有格局的父母,都在做这件事
文章插图
③成长型心态——不断奋进的内驱力
《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有一个被称为最重要的三根支柱的最后一个支柱——成长型心态,甚至要在前面加个“终身”。
成长型心态,是指孩子觉得每一次经历都是学习的机会。
也就是说,即使做错了,也会从错误中学习到点什么。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一般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或者“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而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积极地应对,从而取得成功。
在犯错或者失败面前,拥有固定型心态的孩子会觉得事情这么难,我以后还是别干这事儿了。
因为他太看重结果了,甚至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某个结果,比如,学习就是为了考个好分数,好给父母交差;以及参加工作后上班就是为了完成KPI。
而成长型心态的孩子,就会觉得这次失败其实是一次不错的经历,让自己知道了原来这件事情的坑点在这里,那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避免这些坑就好了。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努力付出是有意义的,哪怕结果并不是理想的。
他们不会被一次失败打倒,也不会打消尝试新事物的热情,因为他们更注意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所以,拥有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会更关注学习本身,能从每一次错误中学习到东西。他们的成长空间更大,取得的成就也会更多。
02
合格父母这样做
有格局的父母,都允许孩子犯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大人尚且都会犯错,何况是跌跌撞撞摸索成长中的小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因为这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体验。孩子只有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改正才会学会成长。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犯错之后,家长不懂正确处理。
面对孩子犯错,合格的父母,该怎么做?
①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设置目标。
“听话的孩子”,往往很难成为“成功的孩子”。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目标,是一种控制。要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制定目标,为自己的意愿努力,才符合为自己做主的本能,才能激发他的内驱力,进而展开行动。
②忍住,别插手。
做“支持自主型”父母,适度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他需要的时候,为他提供陪伴、建议、引导、鼓励等支持,在他不需要的时候,学会闭嘴、放手,默默地关注就好。
③恰当的夸奖。
夸奖可以激励一个孩子,也会毁掉一个孩子。恰当的夸奖会鼓励孩子不惧失败、敢于尝试,而夸张、不切实际的表扬,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在困难面前止步。
④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学会承担后果,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并且跟孩子一起商讨如何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
⑤设定规则和界限。
设置并坚决执行清晰的规则,不伤害别人,不影响他人,长远来看不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允许孩子自由地去探索。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
成长是个“试错“的过程。孩子犯了错,我们不要要求孩子一直“正确”,因为我们大人也未曾一直“正确”过。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成长,才能帮助孩子从每一次的“犯错”中做“正确”的事。
03
教科书式妈妈
网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孩子犯错后堪称教科书式处理方式,正是《允许孩子犯错》这本书教科书的优秀范例。一起来看看:
妈妈带孩子出去旅游入住酒店。孩子在房间里一只手上拿着一个蓝色的企鹅茶杯,另一只手正准备掀开茶具消毒柜门去拿另一个。妈妈提醒他要小心,可以一个一个拿。话未落地,杯子摔碎了。
妈妈是怎么做的?
妈妈赶紧走过去,把孩子从茶杯碎片中抱出来,安慰道:“不用怕,你别动,帮妈妈去拿点纸巾来,妈妈来收拾,小心别割到手。”
孩子慌忙地跑去拿了一把纸巾。妈妈先用手把大的碎片扔到了垃圾桶,然后又用纸巾将小的碎片一点点捏起来,全部捡到了垃圾桶里面。
做完这些后,打电话告诉酒店前台房间摔坏了一个杯子,询问赔偿并支付服务人员50元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