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先夸再骂,小米 12 为什么丢失性价比( 二 )


我、身边朋友、还是网友评论 , 都对小米 12 系列这次的外观给予好评 , 有人说它像 OV , 也有人说 , 它还是没法和华为苹果三星比较 , 缺少质感和辨识度 。 但我要说 , 它和近两年小米手机比 , 无疑更加精致好看 。 总结起来 , 主要原因有三点 。 1. 配色小米 12 系列的配色十分自然 , 这源于机身颜色调的十分中性低饱和度 , 比起浓艳的渐变、更易于被大多数人接受 。 黑色经典不用多说 。 蓝色紫色分别对应男女 , 当然 , 你要说喜欢猛男粉猛男紫这样的我也没有任何意见 。 我们手里这台是当时唯一有货的紫色 , 它真的很好看 , 光线映照细微密集的闪光点 , 大面积的紫宛如童话中的紫晶湖 , 亮面的 XIAO MI 彷佛湖中月 。
好了 , 吹了这么多 , 只是想安慰自己没有抢到最心仪的素皮原野绿 。 也有人叫成原谅绿 , 你们这些家伙可真坏 。

当然 , 白色的缺席是最大遗憾 , 白色天然带有干净简洁的均调 , 其他颜色无法比拟 , 白色党们不妨弹幕扣个 1 。
2. 镜头模组小米 12Pro 的后置镜头模组就是路人脸 。 但小米设计师增添了三条化腐朽为神奇的细线 。
首先 , 整块镜头模组从中间被细线一分为二 , 上下对称感有了 。 其次 , 下半部分的左边是 2 颗摄像头 , 右边是闪光灯、50MP 标识 。 竖线从中分割 , 左右对称感出来了 。 最后 , 2 颗摄像头进一步被细线赋予自有空间 , 让原本处在同一空间下很拥挤的感觉被平衡瓦解 。 如果没有这三条细线 , 整个镜头模组就是一个乱字形容 。 有大有小 , 有黑不溜秋、有黄白相交 , 有文字注释 。 然而在线条巧妙的处理下 , 主次分明 , 秩序俨然 。

* 图片来源爱范儿3. 细节提升小米 12 系列相较 小米 11 系列 , 前置镜头从左边挪到中间 , 居中对称感有了 。 其次 , R 角曲率与外圈曲率接近 , 不再像 小米 11 那样引人注意 , 喧宾夺主 , 用上 小米 12Pro, 就连看消息都能更专注屏幕本身 。 最后 , 就是边框与前后面板之间的衔接 , 这代表着工艺水平 , 小米 12Pro 的过渡更加无感 , 契合手掌 , 这些很难用言语表达 , 需要实际上手体验才懂 。

这三点汇成了 小米 12 Pro 的美学设计与精致 , 外观是用户最先感知的改变 。 接下来聊第二个改变 , 摄影 。 (二)影像算法这一次 , 摄影不再是无脑堆参数 , 而是把重心放在算法本身 。 需要强调的是 , 硬件决定上限 , 算法决定下限 , 如果连下限都做不好 , 上限再高意义也不大 。 用过历代小米手机的都知道 , 小米的成片速度总 “慢人一拍” , 这是因为它为了呈现更好的照片 , 在多帧合成时 , 大量算法占用了时间 。 小米 12 Pro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用工程师的话来讲 , 就是重构影像系统 。
那么好处是什么?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 , 出片更快更稳 。 试想 , 如果你是一名手机小白 , 一台手机出片慢 , 连拍还会卡 , 一台手机出片快 , 连拍能记录更多瞬间 , 哪个体验更好?答案肯定是后者 。
万物跟焦 , 也是为了服务更多普通用户 , 拍到想要的东西 。 它可以将焦点精准实时对准人物 , 使你拍到的人物动作、面部表情不会模糊;它也能跟踪某个物体 , 即便移动过程中被另一个物体遮挡片刻 , 也能重新识别对焦 。 如果你需要记录快速移动中的画面 。 比如奔跑的宠物 , 运动会上冲刺百米的瞬间 , 这个功能能极大提升你的成片率 。 就像摄影界的那句老话 —— 有时候拍的到 , 比拍得好更重要 。
诚然 , 刚开始我也和许多人一样 , 不太适应 小米 12 系列的回船转舵 。 不堆参数 , 那还叫小米吗?但是 , 堆参数体验就一定好吗?小米 10 Pro 的一亿像素 , 噱头十足吧?小米 11 Pro 的 1/1.12 英寸 GN2 超大底 , 引起业界广泛讨论吧?但作为使用过这两台手机的用户 , 小米并没有充分发挥硬件上的优势 , 成片依旧有祖传算法泛白现象 , 夜拍能力也不太行 。
而 小米 12 Pro, 硬件上不再激进 , 改用业界方案更成熟的索尼 IMX707。 5 倍光变改为 2 倍光变 , 但 2 倍的像素是 5000 万 , 底也不错 , 在合适的距离下 , 表现不错 , 也更适合拍人像 。
它当然没有 5 倍拍的更远更清晰 , 但这也是考虑到机身厚度和重量的结果 , 最后 , 12 Pro 6.73 英寸大屏重量控制在了 205g 。 一句话总结 , 性能上不在激进 , 但方方面面的均衡实力适合更多人 。 手机就这么大 , CMOS 尺寸永远不可能干过相机 。 手机摄影 , 算法也极其重要 , 谷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算法带来的优化不只是成片质量 , 还包括相机打开的速度 , 对焦的精准、合成所需的耗时等等 , 这是最基础也是大众最直接的感受 。 我认为小米这次方向是对的 , 因为硬件谁都可以上 , 但算法才是立足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