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交易场景下的风险二三事

编辑导语:交易场景下可能伴随着哪些风险?此时风控同学又该如何应对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人、货、场的角度进行拆分,进而对相应思路进行梳理。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对交易场景下可能产生的风险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场景|交易场景下的风险二三事
文章插图
自新零售概念被提及开始,各类衍生场景不断涌现,例如本地生活、社区团购等。但无论场景的如何改变,始终是绕不过交易场景下的人、货、场三个维度的设定。
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维度,来聊聊交易场景下的风险。
一、人,一切都来自欲望小明在大学城开了个烤肉店,估算按照大学城的人流量,生意肯定稳赚不赔。现实却是,大部分学生通过本地生活的APP,搜索附件有啥好吃的,基本就是看前几名。
小明跟随“潮流”,也在APP上开了店,但是发现自己排的很后面,连前三屏都进不去,更别提能进【本地必吃榜】啥的了,生意可想而知了。小明就研究了下里面的排名规则,想把自己的排名刷上去。
场景|交易场景下的风险二三事】几乎大部分的商家排名,是参考了电商的DSR(商品相符、服务态度、物流质量),直接点描述就是人气、好评、单量、配送速度,在本地生活场景,还要加上距离和价格。
小明研究了下,对于到店业务,最好刷的就是人气、好评、单量了,配送几乎没用。于是找了帮刷单的人,每天来店里消费,然后给自己留言,写好评,不出一个月,店铺的排名就蹭蹭地上去了。
小白是一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机缘巧合下认识了羊毛圈的“牛头”,对方给他了两条“生财”的路。
其一:很多商家为了刷量刷好评,只要每天去店铺消费1分钱,给个好评,一条1元。
其二:很多平台在推广环节,会派发大额优惠券,只要领取到那个优惠券,转手卖掉来赚取差价。
小白一算,稳赚不赔,还能给自己增加点零花钱的收入。于是小白就成为了“羊毛党” or “黑产群”中的一份子。
二、货,欲望下的物质承载小明在平台上经营了半年之后,发现周边越来越多的同行开店了,无论是品类和价格,都十分接近,自己的人流量也被其他店铺给分流走了。
如何破局?打价格战,明显不合适,你会别人也会,最后只会都没得赚。小明想到了一条路:拓渠道、提逼格。
拓渠道,入驻到直播,找几个“掌握流量密码”的网红,给他做宣传,给他店铺倒流。网红们也是卖力气,上来就是各种擦边球,因为没有“球”,真的只有跪下求人了。
提逼格,食品包装换一遍,往大牌上抄。把打包盒印成LV的手袋,把筷子印上齐白石的虾,逼格上去了,学生也更喜欢了,知识产权啥的都是“扯淡”。
周围的同行看小明的生意,甚是羡慕,其中小红最眼红,就想着哪天整他一把,从小明的商品入手。
小红找了“牛头”,让他安排一帮人去吃东西,然后集体给差评,只要差评在总评率数超过一定比例,这店铺基本就凉了。
“牛头”也是干实事的人,当天下午就组织了一帮团伙,杀到店里,点了几样便宜的东西,吃完回去就开始写好评,啥有蟑螂、地沟油、服务员态度不好等等,能多差就写多差。
小明也是冤,下午就被平台给封店了。
三、场,来自同行的嫉妒都说,同行见面,分外眼红。当然这里的同行,指的是同类平台。
平台之间的竞争模式,从最初的商业模式,到后面的获客能力,现在慢慢变成了资本的竞争,比烧钱,大家是认真的。
但是烧钱的速度,远远比清明节的速度要快很多,无休止的持续下去,也不是资本方喜闻乐见的事情。
怎么搞?相互搞。只要对方出事,自己就没事了。
市面上,有很多替“大哥”出面的团体。普遍的做法是,伪装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商户入驻到平台,前期可能会遵守平台的规则,等到有了一定单数之后,就开始露出本来面目了。
首先,商品上面,故意上传“黄、赌、毒”的照片,而且什么严重发什么。
其次,服务上面,粗言秽语,各种辱骂、挑衅、言语骚扰等等,就在平台上与顾客发生,什么留言评论、直播弹幕,能留痕迹的地方就网上发。
最后,上大招,找几个演员,找个媒体,店门口演出大戏,重点就提,通过什么平台,点了什么东西吃,吃完拉肚子了,搞得越大越好。
等到新闻一出,同行在给自己做个宣发,说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防止此类风险发生,无疑给自己做了一波强有力的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