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疫苗接种须注重“知情告知”

疫苗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2019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开始实施,其中,对“知情告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医生来说,应该如何做到知情告知呢?作为家长在给宝宝选择接种疫苗前应该享有哪些知情权呢?怎样与接种医生有效的沟通,为宝宝选择适合的疫苗?近日,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副主任罗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刘兆秋做客新华会客厅,专家表示,在疫苗的接种上,知情选择是受种者及宝宝家长的权力,规范告知是接种医生的责任。“知情告知”一定是要做到全面、科学的告知,让家长和受种者明明白白接种疫苗。例如,接种疫苗所预防疾病的危害、接种疫苗的作用、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等都要详细告知受种者及宝宝家长。
专家提醒:疫苗接种须注重“知情告知”
文章插图
通过“知情告知”规范疫苗接种 讲好疫苗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赋予了受种者(或者是受种者的监护人)和医疗卫生人员知情的权利和告知的义务。罗斌表示,知情告知分为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知情,其次是告知。知情选择是孩子的家长以及受种者的权益,作为疫苗的受种者或监护人,首先要让他们对疫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晓疫苗的作用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手段。疫苗是相对安全的,但是并不是百分之百安全,首先要让受种者对疫苗有清晰的认知。”另外,疫苗接种的法律法规有很多种,《疫苗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以及最新颁布的《民法典》等都对疫苗接种有一定的规范指引和要求,我们要对被接种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告知,保证疫苗接种安全,减少预防接种纠纷的发生。
疫苗接种的“规范告知”不仅是对被接种者的保护,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也有很多益处。罗斌表示,首先对于医务工作者,本身就是健康传播者,从这一层面上来讲,他们承担着一部分的法律责任,疫苗接种的知情告知能够提高受种者对疫苗的认知度,提升疫苗接种率;第二,我们通过知情告知提高接种率的同时,也够通过疫苗预防了传染病,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第三,通过“知情告知”,也能够时时刻刻让医务工作者认识规范接种的重要性,减少失误的发生,减少医患的纠纷。
专家提醒:疫苗接种须注重“知情告知”
文章插图
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副主任罗斌
通过“知情告知” 提升疫苗接种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罗斌介绍,疫苗管理法一年来,我国的疫苗接种管理进入到了法制化的时代,从整体来讲,政府、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和公众做了很多有效工作推动疫苗管理事业的顺利开展:第一,疾控系统进行了全员的宣贯,让公众对疫苗接种有了深刻的了解,提升了预防接种的意识;第二,从政府层面,近年来通过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的预防接种活动,通过对疫苗管理系统的创建、冷链系统的管理等,全方位提升疫苗接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谈及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疫苗接种时享有哪些权利,应该做哪些准备?罗斌表示,疫苗安全涉及人的生命健康问题,作为医务工作者来说,有义务和责任通过科普让公众了解疫苗的价值、作用以及禁忌症等知识。以长沙市为例,为提升疫苗接种的安全性,长沙市出台了《知情告知书》,将疫苗的属性、作用、禁忌症等信息在怀孕期间就告知孕妇及其家人,让他们对疫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增加疫苗接种的信心。通过讲解后,公众对疫苗安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够有效减少在接种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同时还能够促进疫苗的接种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产生“双赢”的效果。
专家提醒:疫苗接种须注重“知情告知”】规范告知 让家长明明白白给孩子打疫苗
做到规范的“知情告知”不仅对受种者有益,对医护人员来说,也有很多好处,刘兆秋表示,做好规范的“知情告知”,给医务人员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纠纷的发生。由于“知情告知”不到位,或告知不全面引发的纠纷和投诉还是很多的。“规范、全面的把我们需要告知受众者的应知应会的内容都告知到了,我们就会减少这些纠纷的发生。”
按时为宝宝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家长都比较重视的事情,其实家长们对预防接种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刘兆秋表示,现在疫苗有很多选择,例如有进口疫苗、国产疫苗,有单苗还有联合疫苗,有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等,很多家长不知如何区分,在疫苗选择上会很茫然。这就需要接种医生全面掌握每一种疫苗的特点,将重要的知识和信息告知家长们,解除他们的困惑,让他们正确选择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