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关于视频,知乎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 二 )


不是简单的二次创作文字和视频作为承载内容的两种不同载体,各自擅长的解读角度也不同。
文字的特点是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更适合系统化地拆解复杂问题,去进行深度解读,但这也往往需要读者有足够耐心阅读;视频的好处则在于更易去直观地解释一些数据,并且包含了声音和画面,展现形式更为丰富,尽管过程中会有一定信息量的损耗。
了解了文字和视频各自的特点,就会发现知乎联合创作功能并不只是由文字到视频的简单二次创作——在知乎,许多图文内容本身已经具备相当的信息量和专业度,这些在为视频创作提供素材的同时,视频也在反过来让原本的图文内容更加立体,文字和视频,更多是一种互为补充。
这既体现在一些包含了大量数据的图文回答中。
知乎答主@chenqin在“为什么网上有很多人说普通一本和二本没什么区别,那我为什么要努力考一本?”的问题下,用非常“硬核”的数据量化方法推导出了一本学校与二本学校的区别到底值多少钱,以及一本学校和二本学校对人生带来的变化。视频答主@冷却报告 基于此创作的视频收获了325万次播放。

知乎|关于视频,知乎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
文章插图
文字和视频的互为补充同样也体现在一些故事向的回答中。
比如答主@小鲸泱君在“你在不经意间看见过什么不该看见的东西或者事情?”的问题下讲述了自己姥姥年轻时的爱情故事,后来也被@导演张小策拍成了一部22分钟的短片,让不少人感动。

知乎|关于视频,知乎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
文章插图
某种程度来说,知乎上文字内容转视频的潜力很可能被低估了。据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知乎共累计4.59亿条多元形式的内容,知乎平均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一亿大关,知乎月度浏览用户达到5.4亿。同时,知乎拥有累计超过5300万的内容创作者,月活创作者数量达到364万。而知乎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让更多视频创作者看到平台内容的视频创作价值。
这确实也是符合视频创作者的诉求的。
对于一个视频创作者来说,除了要做出好内容,还要保证内容有稳定的更新频率——零碎的创作是支撑不起内容长久更新的,需要找到长期且有效的驱动力。知乎推出的“联合创作”,恰恰给视频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机制,这一机制,正建立在知乎内容的专业性以及海量图文内容储备的前提下。
并且,知乎将“联合创作”上升为一项固定功能,本身也说明知乎已经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
把视频创作写进知乎的未来尽管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知乎的标签依然是“图文”,但种种迹象表明,知乎对自己的定义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一家服务图文创作者的平台。
在知乎的生态体系中,视频内容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2021年第三季度,知乎月均视频内容上传量同比增长290%,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293%。用视频形式进行内容呈现的特征越发明显,用户对多元化形式展现的优质内容也更加青睐。该季度知乎月均视频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86%,截至2021年9月30日,视频消费用户在知乎平均日活跃用户中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37%。
去年10月伴随“联合创作”功能上线的,还有一个“高赞联合创作大赛”。根据比赛规则,创作者可在知乎图文答主授权的“可视化图文库”中选取内容和灵感,将其视频化。作为激励,大赛还设置了“百万现金奖励”、“10亿流量扶持”和“独家签约机会”等奖励,并承诺每一支参赛视频背后的视频答主、图文答主均可按比例共享收益。
很明显,知乎正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向创作者展示一种新的视频创作模式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而强化创作者“在知乎也能做视频”的认知。
将时钟再向前拨几个月,便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知乎早已把视频写进了自己的未来。
去年5月,在知乎第二个十年的开端,知乎正式提出将“获得感”定为衡量内容价值的标尺。关于“获得感”,知乎的解释是“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并表示正在搭建一套与“获得感”匹配的内容创作体系,“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让优质内容在不同介质之间良性互动”。

知乎|关于视频,知乎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
文章插图
“获得感”反映的,是知乎并不愿只做一个小众的精英聚集地,而是想把知识、经验和见解传递给更多人。这符合知乎作为一个“社区”的定位,“人与内容之间,人与人之间,将会产生更多连接和更多的价值,这是知乎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如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的那样,知乎模式的核心,一直都是能让各行各业的普通用户,成为有高质量产出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