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明天的世界( 三 )


人类|明天的世界】如果能解决能源和粮食这两大难题,我想它就离一个比较完美的社会比较接近了,如果不能解决这个乌托邦就有可能先在虚拟世界诞生。
五是健康和医疗、生命科学。以疫情为主题的科幻非常早就有了,而且非常多。大多认为病毒就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威胁之一,但新冠它表现得跟科幻预言还是有一些不一样,很多人没有想到是现在这样一个情况。我就想如果回到70年前暴发这个疫情,那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那么新冠看上去就不是一个病,因为现在80%因新冠去世的是老年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是2022年进入老年社会的,科幻本质上是老年文学,它的主题就是探讨如何让人类在宇宙中长存,在宇宙中长存可能跟人类长存就会最终延长宇宙寿命,宇宙是有寿命,这可能才是创造生命的目的。可见这个投资医药产业、健康产业,解决的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人在宇宙中间意义的问题。
回到现实,科幻作家还是认为在可见的未来,肉身仍然是最重要的存在,虚拟现实技术还很难解决很多感官方面的问题,触觉、嗅觉……要真正解决需要神经科学的突破,而不是简单地戴一个手套、头盔。21世纪仍然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包括精准医疗等都有很大空间。现在社会上公众对生命科学不熟悉,更多被数字经济吸引了注意力。消费者没有建立起一种所谓的基因信仰,对打针吃药的认识还停留在治病救人。科幻预言医药健康产业会进入一个全面提升人的质量的新阶段。
六是与初级产品或者是与生活必需品相关的技术。这是科幻比较喜欢写的,而不都是高科技。科幻很热衷描写在火星上种土豆,外星上找香料,找水等看上去比较低技术的情节。我就设想到一个科幻故事,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有三种纸张制造商,他有资格拿到诺亚方舟的船票,这三种纸是什么纸?一个是擦嘴的纸,一个是擦手的纸,还有一个是擦身体的纸。因为他们是现代文明的标配,而习惯是最牢固的文明行为,它来决定产品和技术的形态。比如说我用小米手机录制,小米手机与其说是高科技不如说是初级产品,是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就好比有人说芯片工程师不过就是当年做青铜器那样一个人,半导体是什么,半导体是生活必需品,是初级产品。就相当于人类当初从狩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发明的水稻,不是要不要种的问题,是必须种的问题,网络也是,医药是最大必需品。
七是游戏。未来社会劳动是第一需要,但可能跟游戏合二为一,或者说劳动到那时就会变成游戏,电竞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人们现在关心电竞会不会替代影视节目、体育赛事而成为一个新的物种。科幻是思想试验,但归根结底核心是游戏。《弗兰肯斯坦》这个小说也是游戏,是写人跟他的创造物玩了一场游戏,美国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现在成了经典,对这个非接触战争、对无人机、对电竞都有很大影响。他也暗喻未来是儿童决定的,拥有游戏心才能战胜竞争对手,游戏会伴随人类进化而长期存在,什么地方有了游戏,什么地方就有活力。
科幻更关注是技术与社会与政治关系,《弗兰肯斯坦》也是政治小说,他写人造人的故事,核心是讲忠诚问题。这是所有机器人科幻、人工智能科幻、基因编辑、人造人、仿生人这些科幻小说的主题,就是服从和反叛的命题。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回答造物主和被造物是什么关系的问题,所有的技术无非是人体的延伸。如果回答清楚是谁创造了你,你的生命和生活资料是谁给的,把这些拿走你还剩下什么,我想这个就有了生意和交易的基础。在社会方面科幻很早就关注阶层甚至阶级的分化,从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到刘慈欣的《赡养人类》都是。就是设想未来社会,由于人和人之间享有的技术的巨大的不同,人和人之间会出现巨大生物性差异。它反映出我们人越来越把技术和机器视作有情感的对象,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就很难避开伦理问题。科幻认为技术是脆弱的,人类几百年里面发展的现代科技非常初级,即便是外星的神级文明,也不可能掌握宇宙中完整的生产链。技术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信任链的问题,没有人能够单独拥有所有的技术,也没有人能够单独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所以跟世界上,跟宇宙中各地、各星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搞好关系才是今后的关键。
科幻还认为技术创新是需要基础科学的积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耐心。现在遇到这个问题是后发国家可能等不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取得的成功恰恰是大量投资了应用型科技。随着各国现在财政吃紧,有人担心科技创新的投资会紧缩,因此未来科技体制的改革进展更值得关注。总之这都反应了一种科幻的思维,就是把事情放置在极端条件下考虑,思路是假如这样了,将会怎么样,科幻小说《三体》就这么一个思想试验,他设想宇宙是零道德的,没有道德的,这个都是带枪的猎人,包括降维打击这么一系列战略技术手段,就会围绕这个产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