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四 )


曾经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文章插图
图片|银鱼,是明清时洞庭湖上贡朝廷的珍品 · 摄图网 ?
洞庭湖滩地的垦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太平盛世,都有洞庭湖的功劳,但也正是如此,洞庭湖做出了莫大的牺牲,随着围湖造田活动的加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04.拯救大湖洞庭

洞庭湖之伤痛,是湖水退去的苍黄 。


有人说,弯曲细长的洞庭湖在地图上更像一条河流,其背后恰恰是一段湖水消亡的痛史 。
曾经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文章插图
图片|洞庭湖 · 图虫创意 ?
洞庭湖是重要的调蓄湖泊,使长江无数次洪患化险为夷 。明清时期,洞庭湖湖面扩涨却突然进入盛期 。这种表面的“繁荣”,是江湖关系由自然演变转为人为因素主导的现象 。


明嘉靖之后,统治者采取了“舍南救北”的错误方针,长江之北分流的穴口尽堵,留下南岸的太平、调弦二河与洞庭湖相通 。这样的消极治水,导致江湖蓄洪关系发生剧变,长江大量水沙只能向南倾注,排入洞庭湖,一遇洪水,湖区泛涨,湖水泛滥 。到19世纪中叶,每到洪水时期,洞庭湖水域面积逾6000平方公里,重回历史巅峰,为现在的2倍多 。
曾经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文章插图
图片|洞庭湖航道 · 图虫创意 ?
这种人为干预的治水方针,反而让洞庭湖迅速地由盛转衰 。在清代名臣陶澍等编成《洞庭湖志》的27年后,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二河相继溃口,与太平、调弦形成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 。洞庭湖进入有史以来演变最剧烈的阶段 。


四口自北向南奔流,打乱了原有的水系格局,大量泥沙倾积于湖内,加速了江湖洲滩的发育和泥沙的淤塞 。起初,人们为洲滩发育形成的肥沃土地而欣喜,疯狂地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丝毫不顾泥沙淤积日趋严重,湖泊面积日益缩小的危机 。同时,无节制的渔业捕捞、过度养殖造成的富营养化,也使湖区水质污染严重 。
曾经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文章插图
图片|岳阳城陵矶,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 · 图虫创意 ?
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断向水面要粮的错误发展方式,一直延续到了当代 。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发展造纸、木材等经济产业,欧美黑杨被引入洞庭湖区,并大面积种植 。截至2016年底,仅西洞庭湖保护区的核心区,种植面积就有5万余亩 。然而,欧美黑杨外号“湿地抽水机”,大规模种植会加速湿地的旱化,改变湿地土壤结构,导致“树下不长草,树上不落鸟” 。


因此,在人为干预下,洞庭湖从19世纪初的6000平方公里,缩减到清末的5400平方公里,再到建国前夕缩减至4350平方公里,如今,湖面面积仅为2600平方公里左右 。近现代以来,洞庭湖萎缩之快,为全国之最 。


曾经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文章插图
湖南省地图自然地理版(审图号:湘S(2020)037号) ·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支离破碎的洞庭湖
卫星图表明,2003年后,湖泊面积仍在快速缩减 。湖泊急剧萎缩,湖体支离破碎,呈现一片沼泽化的面貌,表明洞庭湖已进入衰老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有专家悲观地推算,再过60年,洞庭湖将不复存在 。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之后,对洞庭湖的保护进入一个拐点,国家相继启动了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开展实施洞庭湖水系的水土保护,由千百年以来向洞庭湖索取生活物资,逐步转变为重视恢复生态功能 。出来混,迟早要还 。


2018年,湖南省为治理洞庭湖投了32亿,预计到今年恢复湿地65万亩,整治岸线11.14公里、洲滩168处,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2%以上 。
曾经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文章插图
图片|洞庭湖大桥,连接岳阳市境内的君山区和岳阳楼区 · 图虫创意 ?
洞庭湖能否变得越来越好,在于她从古至今哺育的中华儿女,能否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


拯救洞庭湖,也将成为几代湖区人民的梦想 。保护湖泊,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


千百年来,洞庭湖养育了“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湖湘儿女,洞庭湖之畔崛起一座座千古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