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步履式挖掘机只有两个轮两个腿,成本还高,而当时欧洲的基建主要是在城市里建楼或平地修路,派不上什么用场 。所以,虽然设计思想新颖,但没有什么进展 。
直到70年代中期,这个东西开始被欧洲各国的相关企业重视,英国、意大利、德国、挪威等国都开发出了自己的产品,毕竟欧洲的山地还是蛮多 。
▲奥地利军队装备的步履式挖掘机
那么这种挖掘机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话说在80年代初,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正在满世界搜寻好用的东西,这种能四条腿“走路”的挖掘机令人眼前一亮,如果中国有了这玩意,能大大提高山区基建效率,毕竟中国的高原山地面积也非常大 。
基于一贯坚持“”能买到不如自己造,在1986年,步履式挖掘机被列为“七五计划”的预研项目 。
不过,80年代的中国,工业水平远远不如今天,那是一个能造出歼八战斗机,结果零件却不能互换的时代 。结果,买来国外的挖掘机产品进行拆解研究后,国内专家认为太复杂了,很难仿制,这事就一直悬着了 。
▲动起来要灵活,不动时要稳定
其实难度非常大
但这东西在山地确实好使啊,野战工兵想要修建个什么东西太方便了,所以部队一直惦记着 。到了2000年,总后工程兵部门得知徐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在液压机械方面有优势,就想让徐工把这个任务接下来 。经过一年的谈判协调,徐工接下了这个不好干的活 。
“徐工”,听名字好像就是一个“地方企业”,实际上来头可不小 。
▲条件简陋,底子不错
这家企业其实是根正苗红的老军工了,前身是成立于1943年,位于山东省莒南葫芦沟的“华兴铁工厂”,即“鲁南第八兵工厂”,产品是地雷、手榴弹、炮弹……百分百军事工业 。
1953年5月,工厂迁至徐州,与徐州实业公司铁工厂、大力铁工厂合并为徐州农业机械厂——这时候,还没有“徐工”,只有“徐农” 。
1953年,“徐农”生产出了35吨倾斜式冲床,1957年开始生产塔式起重机 。1958年10月,厂名更改为“徐州重型机械厂”,以制造汽车起重机为主业 。这就是徐工在液压方面有优势的历史渊源,因为起重机必须要用到液压装置 。
改革开放后,作为中国机械工业基地之一的徐州也经历了巨大变革,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
1989年7月28日,徐州市政府将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1948年成立)、徐州装载机厂(1949年成立)和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等“三厂一所”合并,正式组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徐工的意向很明确,就是把核心优势集中起来,打造一个机械行业的巨无霸 。
但当时的实际情况却不乐观,据一位徐工退休人士回忆,“当初在设备、技术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 。”
为了能够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徐工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美国卡特彼勒合资,成立了“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试图达到“市场换技术”的目的 。
但现实情况却与设想不同——国际巨头并不愿出让技术,只是想以低价得到一个有潜力的优质资产,而且当初因为对外打交道经验不足,吃了一些亏 。“当时外资处于强势阶段,中方没能控股,而且外资方还规定徐工不能生产同类的液压挖掘机……这个合资公司就是个组装公司,核心的技术一直没有放进来 。如果说卡特彼勒提供了一些技术,那也只是一些不关键的零配件 。”
受限于外资不说,徐工很快又背上了另一个沉重的负担 。1994年,在“上规模、做大做强”政策的推动下,徐州当地政府将众多分散的机械行业改制重组,加入徐工 。这些企业之所以需要改制,大多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被“塞”了进来后,被拖累的徐工很快就陷于亏损 。
这就像是让一个游泳运动员去拯救众多的溺水者,手还被捆着 。要救的人太多,都抓着他不放,眼看人救不上来,自己还要被拖进水底——再这么下去,徐工自己也要破产了 。
关键时刻,徐工的拯救者出现了 。
1999年,王民出任徐工集团党委书记和董事长,这是一位从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一路成长起来的强力领导人 。
拥有大量基层工作经验和江苏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王民,深知大国企、老国企的弊病,也了解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 。他上任之后立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顶住各种压力,以铁腕推进改革,从电话费、差旅费一直清查到小金库和超标购房,又斥资13亿元,将56家不良资产剥离,徐工终于得以轻装上阵 。
- 燕窝炖好后是脆的还是粘稠的
- 燕窝炖好是糊状还是条状
- 燕窝蒸好后立刻开盖还是等会
- 元宝花属于什么花科
- 葫芦为什么会变红
- 鱼的泥土味怎么去除
- 洛邑是现在的哪里
- 锌中毒吃什么解毒
- 红光满面或是疾病的预兆
- 病毒性心肌炎不能吃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