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其实关于福建土楼的历史 , 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 当时北方战乱不断 , 寻常百姓深受其害 , 希望找到一个安全居住场所 , 于是不少北方人开始进行了南迁 。经历了十几次的南迁之后 , 一些人来到了福建地区 , 发现这里地形复杂 , 发生战争的概率也很小 , 于是便在这里进行避难 。
【福建土楼的由来】2、为了安全起见 , 大家选择了群居的生活方式 , 众多人家生活在一个院子里 , 也好相互照应 , 建筑构造采用四周高 , 中间低的特色 , 用于防御 , 于是福建土楼便诞生了 。
土楼的由来.....土楼 , 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 , 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 , 简言之 , 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 , 所谓“楼” , 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 。据此 , 一层的房子 , 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 , 也不能称为土楼 , 只能称为土屋 。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 被称为汉民族传统民居的瑰宝 。
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 , 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 , 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 。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 。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 , 是福建土楼 。
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 , 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 , 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 。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 。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 。直至17世纪之后 , 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 , 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 。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 , 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 , 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
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南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 , 由于北方连年战乱 , 又出现罕见的大旱和蝗灾 , 中原居民大量举族南迁 , 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 , 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 , 福建开始显现新的生机 。唐宗章二年(669年) , 唐高宗为了巩固对福建的统治 , 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 , 驻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 。唐末(7—8世纪) , 中原人民为避战乱 , 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 , 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 。上述进入福建东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中原汉人 , 在与原住民的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 , 形成了以闽南话为代表的福佬民系 , 并通过随后不断向海外迁徙 , 形成了主要分布东南亚各国数以千万计的闽南华侨群体 。
北宋末期 , 特别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 , 由于北方受金人攻打、 统治 , 中原民众举家南迁者甚多 , 这些南迁者多经江西赣州进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 , 带入中原的语言、文化 , 经过与当地文化的长期融合 , 形成了以客家话为代表的客家民系 , 并通过随后的继续向南、向海外的迁徙 , 形成了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的客家人群体 , 以及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客家华侨群体 。
考古成果表明 , 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 在中国乃至中亚、东亚的广阔区域内 , 就开始了以生土夯筑房屋、聚落建筑的历史 。从11—13世纪始 , 传统的生土建筑艺术在特定的历史大迁徙背景和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中 , 衍生并发展繁荣了“土楼”这一奇特的建筑品类 。福建土楼记载着这一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
在土楼的建筑形式上 , 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 , 福建的生土夯筑技术已相当成熟 , 福州新店战国晚期至汉代古城遗址(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武夷山城村闽越王城遗址(公元前1世纪)等所遗留的城墙 , 均为生土夯筑而成 。唐五代(7—8世纪)以后 , 福建地区出现的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 , 其堡、寨的墙体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筑 。
- 过度放牧对土壤营养状况的影响
-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
- 天鹅绒草坪怎么过冬
- 结缕草种子的种植方法
- 有机蔬菜土壤检测标准
- 辽宁省土壤污染来源有哪些
- 福建的茶叶有哪些名茶
- 我国土壤污染有哪些危害
- 江苏省土壤污染情况严重吗
- 福建禁海是几月到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