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是什么意思?( 二 )


预备役既区别于现役部队,又不同于民兵组织,是平战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战争初期的首批动员对象,也是应付突发事件,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力量 。扩展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我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军情,决定恢复预备役制度,明确提出了武装力量建设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建设方向,并作出了组建预备役部队的决定,在全国有计划地组建一批预备役师、团 。从1983年3月25日,原总参组建动员师(后改称预备役师)以后起,原沈阳军区、原北京军区等单位开始着手组建预备役部队 。1983年5月,原总参谋部发出通知,明确预备役部队实行统一编制,有关师、团均授相应的军旗一面,并授予番号,按规定刻制印章 。
“预备役”是什么意思?

预备役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预备役( reserve duty),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是指国家平时以退役军人、民兵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部队的武装力量 。通常分为军种和兵种预备役部队 。
预备役包括军官预备役和士兵预备役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开始建立预备役制度 。欧洲各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普遍建立预备役制度 。公民在服预备役期间,定期参加 军事训练,执行军事任务,并随时准备应征服现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开始建立 预备役制度 。
198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 。士兵预备役分2类:第一类,包括基干民兵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的退伍士兵与军外专业技术人员;第二类,包括普通民兵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18~35岁的男性公民 。预备役1998年12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第一类士兵预备役包括经过登记服士兵预备役的三十五岁以下的退出现役的士兵、经过登记服士兵预备役的三十五岁以下的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其他编入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的二十八岁以下的预备役士兵;第二类士兵预备役包括除服第一类士兵预备役的人员外,编入民兵组织的人员和其他经过登记服士兵预备役的三十五岁以下的男性公民 。
军官预备役包括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的军官,授予 预备役军官军衔的退伍士兵、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民兵干部和经过军事训练考试合格的高等院校毕业学生,以及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各类预备役军官,按照规定服预备役已满最高年龄者,即退出预备役 。预备役部队是加强军队后备力量建设、保障战时迅速扩编军队的重要组织形式 。
预备役人员按地区编组,配有武器装备,对训练时间、训练内容、战时任务及其隶属关系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预备役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战时能够迅速成建制地转化为现役部队,参加作战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组建预备役部队视为增强军队后备力量的重要手段 。
【预备役是什么意思?】预备役部队在现代化国防和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引起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预备役部队的数量也开始逐渐增多,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军事训练进一步加强,与现役部队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并且开始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