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长子和嫡长子的区别( 二 )


历史上的皇族都使用宗法制来进行分配国家的权利,内部的利益也和宗法制息息相关,毕竟皇室中不止有亲情,还有很多人认为最重要的至尊之位 。宗法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王公贵族内部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加强国家的控制也有很大的帮助 。宗法制其实换而言之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即代表无论是欧通的家中还是皇室中,正妻所生下的孩子都是地位最高的,优先拥有继承权的,侧房和姬妾生下的孩子便都是庶子,只有在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庶子才可能有继承的权利 。
也正是宗法制的实行,才让古代如此重视出身和地位,但是这个制度的缺陷就是无法保证长子是个有能力的人,如果是个无能之辈那么该如何呢?于是在之后,制度不断地更新、改革,出现了分封制,天子之下,封诸侯 。可是分封制也有缺陷,那就是诸侯的势力逐渐扩大增加之后,对于天子的地位就有了威胁 。虽然表面上都听从天子的诏令,可是哪个私下里没有想要吞并天下的心呢 。在那个时期,战乱也是从未的停止 。
后人开始发现分封制也必须改变,于是在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这个时期,嫡长子的权利变得不再绝对强大,很多的继承问题也不再只放在嫡长子身上,其他的子嗣也可以拥有一些继承的权利 。可是众口难调,还是有人不喜欢这种制度,对于一些宠爱庶子来说的家族,想把更多的权利留给庶子,但是这种现象大部分还是出现在王公贵族或者平常人家 。皇室始终都注重尊卑问题,就算是对于哪个宠妃的儿子十分喜爱,但是群臣也会十分的反对 。但是这种情况也并不是绝对,在某些时期,也有很多不是嫡子,甚至不是长子的皇子继承了帝位,清朝时期就出现了好几位这样的皇帝 。
皇上的儿子分嫡子与庶子,那有什么区别区别一:生母不同
嫡子,是指皇帝的正妻所生之子,称之为嫡子,庶子是低于正室的妾或姨娘(皇室为嫔妃等)所生之子称为庶子,其中年龄最大的儿子,则称之为庶长子 。
区别二:地位不同
庶子没有机会做皇帝,举个例子,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他的妻子吕雉所生的儿子为刘盈,他就是嫡长子 。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刘肥,则是庶长子,刘肥年龄比他大,但是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他只能被封地方做齐王 。
区别三:权利不同
嫡长子承担着一个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的重任,他与其他的儿子,在权力地位上有着极大的差别,几乎所有方面都占有优先权 。
为了避免兄弟相残和国家承接有序,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有着特殊的继承原则: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和财产等 。
即使庶长子年纪比嫡长子大,势力比嫡长子大,甚至更加贤良,都不允许打破继承人问题上的惯例 。如果庶长子的权力,与嫡长子的名位,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时,便会演变为权力斗争 。
古代嫡长子和庶子的身份地位区别到底有多大?在古代,不光皇帝的嫡长子身份尊贵,将来要当储君然后成为皇帝 。即使普通人家里没有皇位要继承,那也在嫡长子与庶出身份上也有很大差别的,而且这差别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距离 。
在教育上,只要有条件的家里,都会让子女去学堂接受教育,嫡子和庶出的都有获取知识的机会,但是机会是可以给,可是享受的教育环境就不一样了,嫡长子在家族里是很受重视的,也是重点培养对象,方方面面都要够好,而庶出的就不会得到那么多关注,随便找个先生教一教就算上过学了 。
嫡子和庶出在家产分配上的区别也是出入很大的,汉朝之前庶子就没有分财产的权力,汉以后才出现了诸子可平分家产的说法,但是在这看似公平的条规之外有很多隐藏的要求,譬如说分家产之前,要先把可以世袭罔替的官位下册封的府邸,土地,皇帝御赐之物除过,要先把家族内的产业,祖地除外,这些除外的就是属于嫡长子所有的,庶子没有资格得到的,然后剩下的家产才是属于诸子可平分的,就算没多少最后也可能被掌家主母用各种名堂占有,而庶出的却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 。
唐朝有了科举后,征选天下有才之士为国效力,给了很多人入仕的选择,嫡庶机会相等,但是实际上庶出的还是比不上嫡长子,譬如说,即使庶子取得好的成就,那依然要尊嫡母为母亲,而皇帝的赏赐包括册封之类的都是嫡母来享受,这属于尊卑有别,庶子不情愿也不能随意忤逆 。袁世凯就是庶出,亲生母亲死后他扶灵回乡,却被嫡长子拒绝入祖坟,庶子庶母的出身即使他是大总统都改变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