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为什么叫做上元节( 二 )


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它被称为“上元节”,则是因循道教崇奉的神分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 。
魏晋时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 。
除了挂灯笼、猜灯谜、放烟花和吃元宵,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会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寓意驱赶虫兽,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
如今,我们过元宵节,除了挂灯笼吃元宵之外,最重要的怕是看元宵晚会了 。
今年河南的元宵晚会让唐宫小姐姐们火了一把 。不仅实景拍摄,更是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晚会上的《水月洛神》舞蹈你看了吗?
为什么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和道教有关,它原来是为了庆祝天官生日而设立的一个节日 。除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还有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这几个节日也和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 。眼尖的朋友们已经发现了,“上、中、下”后面都带一个“元”字,这三个节日一定有着某种关联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三个节日都是为道教神仙庆生而设立的 。为啥都带“元”字呢?这和道教的“三元说”有关 。下面我们一起结合资料,来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叫“上元节”的由来吧!
一、三元说——“元”的概念
想要知道为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首先我们搞清楚“元”是啥意思 。这肯定不是人民币的单位,也不是某个朝代的称呼 。“三元”也不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道教的“三元是指”天、地、水 。
《云笈七签》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也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
明 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 。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 。”
由资料可以知道,道教把掌管天、地、水的神仙分被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又以三元配三官,因此他们又被分别称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传闻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
二、上元节——天官的生日
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因此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属于上元天官的节日 。说白了,上元节就是为上元天官生日设立的节日 。(不仅是道教,佛教和其他宗教,也有以其重要人物的生或死而设立的节日,比如说观音诞、圣诞节、复活节 。)
三、上元节与元宵节的异同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
如果我们去搜索上元节的话,会弹出这样的搜索结果 。在现在,上元节和元宵节是同一个节日,但在古代不是如此,只是因为它俩在同一天,后来才在历史中慢慢被合并了 。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为了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而设立的 。每到这一天的夜晚,皇帝一定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这和道教的上元节可以说没啥关系 。元宵节的燃花灯这个习俗就是吸收了上元节 。
还有其他的节日也难逃被合并的命运,比如日子比较近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有的地方还过寒食节,但像我老家这边就只过清明节,而清明节很多的习俗中包含了寒食节的 。
个人感想:在道教的三元节中,上元节和中元节都是大家熟悉的节日 。不知道为啥,下元节我就在手机的万年历中见过,周围的人似乎并不过这个节日 。可能是因为上元节和其他节日合并了,又处于正月,因此是人们喜欢的节日 。而中元节,又称鬼节,和祭祀先祖有关,因此也不能怠慢 。而下元节没有那么多由头,因此比较低调了 。
综上所述,上元节之所以被称为上元节,是因为这原是道教祭祀上元天官生日而设立的节日,后来与元宵节合并了,“上元节”就成了元宵节的一个别称 。
正月十五为什么叫上元灯节?【正月十五为什么叫做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the 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