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的危害?

文章插图
噪声通常对人体的危害有如下几方面:
1.严重的影响中枢神经功能,造成神经系统衰弱和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例如长期在噪声中会导致失眠、多梦、休息和睡眠条件欠佳,或者休息和睡眠的质量变差,出现深睡眠时相缩短,浅睡眠时相延长或者神经性头疼、偏头疼、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和表现;
2.产生心脏供血不全的症状,长期在噪声危害下会导致冠状动脉缺血和一过性血管痉挛,由此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不适等情况发生;
3.噪声还会对耳道和听觉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例如导致神经性耳鸣甚至神经性耳聋的发作 。
噪音的危害有哪些

文章插图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以引起病理性改变 。
快速导航噪声对其他系统的影响噪声的非特异性效应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一个从生理移行至病理的过程,造成病理性听力损伤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接触时间 。长期接触较强烈的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1)暂时性听阈位移 。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
①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min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②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持续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 。
在实际工作中常以16h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最终听力不能恢复而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均属于可逆性听力损伤,可以被视为生理性保护效应 。
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发生时,听力下降,能听到声响的阈值提高,从而减轻噪声的伤害 。(2)永久性听阈位移 。永久性听阈位移指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
出现这种情况是听觉器官具有器质性的变化 。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可分为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以及爆震性声损伤 。①听力损失:是指长期处于超过听力保护标准的环境中[>85~90dB(A)],听觉疲劳难以恢复,持续累积作用的结果,可使听阈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 。主要表现在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频段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大于30dB,但无语言听力障碍,又称高频听力损失 。
高频听力损失(特别是在3000~6000Hz)可作为噪声性耳聋的早期指标 。②噪声性耳聋:当高频听力损失扩展至语言频率三频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听阈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观听力障碍感,称噪声性耳聋 。并且在4000Hz处有一听力突然下降的听谷存在 。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遭受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性、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
③爆震性耳聋:又称爆震性声损伤 。是在一次强噪声作用下造成的听力损伤,如爆破作业、火器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所形成的强脉冲噪声和弱冲击波的复合作用,使外耳道气压瞬间达到峰值,强大的压强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严重时可致听骨链骨折 。瞬间高压传入内耳,造成内淋巴强烈振荡至基底膜损伤、出现听力障碍,并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此时生理保护结构所起的反应已经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听觉器官的个体防护 。
噪音有哪些危害

文章插图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1. 在学校上课时,当你听到吵杂的声音(例如:飞机声、打雷声、同学讲话声、来往的汽、机车声、喇叭声、广播声、铃声、宣传声……等),都会影响我们的听课,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
- 唇膜什么牌子的好 什么牌子的唇膜效果好
- 钢笆网相对于传统的竹笆网有什么优势?
- 机动车限行合法吗
- 甲基汞中毒的预防措施
- 青岛对汽车限行吗
- 胶原蛋白是什么为何对女人那么重要
- 如何化简绝对值
- 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
-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这句话对吗
- 仓鼠配对繁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