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二 )


3.让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
二.研讨赏析(学生自提问题 , 教师归纳筛选)
1.教师以采访人员采访的形式现场采访学生 , 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 , 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的话题 , 与学生交流 。
(屏幕显示问题)⑴ 说理美:作者是以怎样的一种形式来说理的?⑵ 手法美: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同舍生的优越条件?用意何在?⑶ 语言美:学生自由选例评析 。
2.“天大寒 , 砚冰坚 , 手指不可曲伸 , 弗之怠”/“先达德隆望尊 , 门人弟子填其室 , 未稍降辞色”/“负箧曳屣 , 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 , 大雪深数尺 ,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 , 媵人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 久而乃和”
三.课后延伸
1.简要介绍马生 , 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屏幕显示马生资料)
2.请课代表主持讨论会 , 就“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的启迪”为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 学生畅所欲言 。
四.温馨提醒业精于勤荒于嬉 ,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 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 , 愿我们不畏艰苦 , 学有所成 。

五.布置作业(屏幕显示)
1.写一篇读后感(解说:本题设置意在使学生学习本文后受到教育 , 砥砺学生努力学习之志 。)
2.跟读《王冕读书》、《黄生借书说》等古文 , 拓展视野 。
初二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 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赠序 ,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 , 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 , 虚心求教 , 认真读书 。文章思路清晰 , 在开篇提出“嗜学” ,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 , 层层展开 , 并采用对比法 , 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
在教学时 , 引导学生诵读全文 , 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 , 互助学习 , 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 ,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 , 读准文中字词 , 了解大意 。

一.故事导入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 。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 , 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 , 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 ,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 , 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
元朝至正九年 , 召他为翰林院编修 , 因为身老不仕 , 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 , 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 , 让他为太子讲经 , 修《元史》 , 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 朝廷的重要文书 , 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 , 被流放到四川 , 途中病死 。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 , 其中的“序” , 并非“序言” , 而是“赠言”的意思 。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 , 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 , 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 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 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 , 始于唐朝 , 文人之间以言相赠 , 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 , 往往因人立论 , 阐明某些观点 , 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