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教案( 六 )


教学中 , 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 让学生在与文本、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 内化语言 。
3.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自导自演课本剧为合作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课堂中却没能进行 。《九色鹿》教学反思《九色鹿》是S版小学 语文 第二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 。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 , 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
但在金钱面前 , 落水人背信弃义 , 出卖了九色鹿 , 最后受到严惩 。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 , 学生比较喜欢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 在教学时 , 我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 引导他们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 ,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 , 大胆地说 , 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 , 分成了四大版块 。
第一个版块是课件激趣导入新课;第二大版块是精读感悟主要人物形象;第三大版块是表演故事 , 体会道理;第四大版块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我的每一步设计都围绕课题来展开 。我的这一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课题的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二是运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积累 。没有预设的课堂不会是成功的课堂 , 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 , 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 , 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 。
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 。在表演第
3.
4.
5.
6.
7.8自然段之前 , 我估计到学生在表演第4自然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 因为它没有对话描写 , 所以我在表演前让学生读这一小节 , 理解郑重起誓后 , 追问学生:调达郑重起誓会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 学生走进文本中的人物 , 揣摩人物心理 , 畅所欲言 。因而在表演时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
如果我在课前对这一细节没有进行预设 , 学生就表演不好这一自然段 。动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 我在这一堂课中多处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 ,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 此时 , 学生就会联想到已有的生活经验 , 把文本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
在这一堂课中 , 我比较重视学生的朗读 。特别是第8自然段中九色鹿斥责调达的一段话 。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 感悟中读 。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 , 九色鹿的愤慨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 九色鹿的机智勇敢也让学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
语文 课程的“开放”、“拓展” , 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 , 因此 , 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学中 , 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 , 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 语文 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最后一环节 ——让学生替国王写皇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 , 同时 , 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 ,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另外 , 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 , 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 真正形成 语文 能力 , 提高 语文 素养 。
另外,我发现课文中人物语言很有特色 , 但是也留下了许多可供我们去挖掘的空间:(1)调达在被九色鹿救下之后 , “郑重起誓 , 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 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站在国王的皇榜前 , 调达的心里会怎样想呢?(我觉得这些正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契机 , 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引导 , 不就彻底解决了自己的疑问了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读书和思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 使学生在读书和思维过程中 , 深刻认识善与恶、美与丑 ,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今后我将继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 , 使教学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 与新课程同成长 , 与新教材共发展 , 与教育科研齐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