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 二 )


“鄙”为“把……当作边邑”,亦即“以……为鄙”,“鄙远”即“以远地当作边邑” 。
语文讲解:越国以鄙远....以,只需讲解一个字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

文章插图
可以不翻译 。没有实在意义,只存在语法意义,表示连接动作 。
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内部 。连接的动词前一个动作表示的是后一个动作的方式、方法和原因 。后一个动作为前一个动作的目的或结果 。这种性质是由“以”的介词性质衍化而来 。
教材第247页例句一就是你的问题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临? 以连接“越国”和“鄙远”,“鄙远”是“越国”的目的,同,“陪临”是“亡郑”的结果 。
第一个以可以不翻译 。没有实在意义,只存在语法意义,表示连接动作 。因为: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 。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表示来这个意思,由“鄙”的意动用法来完成 。但是在初高中教材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翻译成“来”的,也很常见 。
但其实他是连词 。楼主问题很经典 。很乐意解答 。
文言文中“越国以鄙远”的意思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

文章插图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远,指郑国 。此句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在这句话里,“以”是连词,“远”是形容词做名词,解释为边远的地方;“鄙”本义是名词“边境”,在这里支配后面的远;所以从大范围讲“鄙”是名词做了动词 。不过不是做一般动词,而是特殊的意动,翻译为“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自己的边境” 。
而我们通常的习惯是把名做动认同为名词做一般动词,所以选择意动用法这个项似乎更恰当一些 。
为什么说 烛之舞退秦师中的"越国以鄙远"是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

文章插图
在这句话里,“以”是连词,“远”是形容词做名词,解释为边远的地方;“鄙”本义是名词“边境”,在这里支配后面的远;所以从大范围讲“鄙”是名词做了动词 。不过不是做一般动词,而是特殊的意动,翻译为“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自己的边境” 。
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

文章插图
“鄙”本义是名词“边境”,在这里支配后面的远;所以从大范围讲“鄙”是名词做了动词 。不过不是做一般动词,而是特殊的意动,翻译为“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自己的边境”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6分)(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

文章插图
(1)越过别的国家来统治远方的地方,君主应该知道他是有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
别国的势力呢?(2)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 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 。
(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 。陵通“凌”,凌辱、侵犯、欺侮 。)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 。
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 。关键字和句式分别有:(1)“鄙”“焉”“陪”,(2) “东道主”“行李”“共”“以为”,(3)“封”“肆”“阙”“焉”,(4)“见”“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