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二 )


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
民法典专业术语很多,要加强解读 。要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 。第五,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日新月异的民法实践相比还不完全适应 。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 。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 。
《民法典》等一批法律开始施行,这意味着什么?

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文章插图
《民法典》是中国首部用典字来命名的法律法规,其全篇总共12多个条文,而且每条都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民法典的施行意味着将要取代现在正在使用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多种法律法规,可见民法典实属重中之重,所以编纂一部只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当务之急也是开国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愿望 。
其实民法典并非横空出世,早在国54年62年79年和01年新中国曾持续四次启动民法典的编纂制定工作,但都是因为有些方面不够成熟所以未能如愿 。
终于在2020年完美编纂的民法典出现在大家面前,这对于每位公民都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民法典的实行对于我们广大群众意味着什么 。民法典里的第一条有说明,为了进一步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整民事关系,从而维护目前的社会和经济体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全面弘扬核心价值观,依据最高法宪法制定民法典 。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民法典的颁布,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以法律的形式兼容到社会和经济体系的建构宏图之中,从而使社会主义原则,不仅只体现在现有的国家和官员的政治生活之中,现在将贯穿在整个社会上和人民的经济生活之内,这么做就为中国新时代经济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 。特别是民法典新增了打印和录像等新型遗嘱的形式,取消了公证遗嘱的优先权 。
因为目前来说还有很多因打印遗嘱而引起的纠纷新时代法律也要与时俱进,增加新形势填补了目前的立法空白适应时代 。《民法典》的颁布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将会进一步更全面的进行将健康发展,我们一定相信,在民法典的引导下、保护和规范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
民法典有什么重大意义?
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文章插图
民法典的立法意义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只有充分保护私权,才能全面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并有利于规范公权 。
民法典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汇编,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反映出一个民族对生存发展民生关键问题的基本立场 。
纵观世界法制发展史,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法典,通常都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形成的,凝聚起这一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广泛共识 。民法典的颁布是新时代中国立法进程的重大工程民法典编纂过程庞大而复杂,“编纂”意味着跟现行的民法单行法相比,民法典的内容并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单行法基础上的修正完善,根据时代的发展增添了一些新的制度安排 。从民法总则到民法典的编纂,先后10次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总共有425600多人参与提意见,提出的意见总数达102万条 。除了公开征求意见,立法机构还面向各地方发函广泛征求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