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文章图片
人虽然渺小 ,
但是人能学 , 人能自我完善 。
杨绛先生百岁那年 , 曾接受一次采访 。
采访人员问她:“我们应当怎么做 , 才能变得更好 , 实现自我价值?”
杨绛先生回答:“人生一世 , 无非是认识自己 , 洗练自己 , 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 ”
在这复杂繁芜的世界里 , 庸人甘于沉沦 , 强者寻求自渡 。
一个人只有不断淬炼、沉淀 , 变成更好的自己 , 你想要的生活才会奔你而来 。
1
认识自己
《半山文集》里有这么一句话:
读一百本书 , 不如把一本书读十遍;读一本书十遍 , 不如把自己里里外外读一遍 。
阅人 , 真不如阅己 。
学者吴学昭 , 讲述过杨绛先生两则早年的故事 。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38年 , 杨绛从英国留学归来 , 回到上海 。
当时母校振华中学刚刚重建 , 老校长王季玉对她非常欣赏 , 于是开出优渥条件 , 聘请她担任校长 。
碍于人情 , 杨绛勉强答应 , 承诺任期半年 。
半年过后 , 老校长再三挽留 , 她还是坚决辞去了校长一职 。
很多朋友都不解:别人求都求不到的职位 , 怎么你反而不要?
杨绛解释说:“我知道自己不是管理的材料 , 校长之位虽好 , 长久做下去 , 却只能误人误己 。 ”
她辞了校长一职 , 随后踏上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后 , 《杨绛文集》出版的时候 。
当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 , 为她举办作品发布会 。
杨绛得知后 , 婉拒了出席的邀请 , 她说:“我只是一滴清水 , 不是肥皂水 , 不能吹泡泡 。 ”
在她心中 , 自己并非什么名人 , 只是一个纯粹的文字工作者 。
不管外界怎样喧闹 , 她都安然地端坐书斋 , 潜心阅读和写作 。
中国社科院老院长陈奎元曾评价说:“杨绛先生最令人钦佩的是 , 无论时代变幻、人世浮沉 , 她永远知道自己是谁 。 ”
正是这份清醒和认识 , 使得她能够全身心投入文学事业 , 成为一代大家 。
听过一句话说:人这一生 , 最难的是看清自己 。
这个世界上 ,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事物 。
只有足够了解自己 , 才能不受外物羁绊 , 选择最适合的道路 , 心无旁骛地走下去 。
一个人最大的醒悟 , 就是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 。
当你能找对定位 , 认准方向 , 你的人生自然能拾级而上 , 越走越高 。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文章图片
2
洗练自己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农夫种下小麦后祈求上帝 , 希望风调雨顺 , 不要有天灾虫害 。
上帝满足了他 , 那年春季 , 麦苗长势果然比往年都要好 。
可等到秋天收割时 , 农夫发现所有的麦穗全是瘪的 。
农夫含泪询问上帝 , 上帝说:“因为你的麦穗 , 避开了所有的考验 。 ”
避开了生活的苦难 , 自然也就错失了饱满的收获 。
一粒麦子的成熟 , 尚且离不开风霜雨雪的磨砺;精彩的人生 , 更需要在艰难困苦中淬炼 。
《杨绛传》记载 , 从1966年起 , 杨绛先生开始了漫长的人生低谷期 。
那时 , 她成为被批斗者 , 被剃掉半边头发 , 遭受很多恶意的人身攻击 。
等到她被下放至干校时 , 已年近六十了 , 还整日被安排干各种粗活 , 看管过菜园 , 也刷过污秽的厕所 。
当时很多人都哭诉自己遭遇的不幸 , 杨绛先生却从未抱怨 , 反而在逆境中磨砺自己 , 不断精进 。
在那样的环境里 , 她也没有丢下热爱的文学事业 。
扫厕所的时候 , 她就在厕所里读几页书;被关在牛棚里反省 , 就在心里背几首古诗 。
更重要的是 , 她仍然坚持翻译先前未完成的《堂吉诃德》 。
每天她都会忙里偷闲 , 坐在小马扎上 , 一边自学西班牙语 , 一边翻译 , 最终完成了这部八卷本的经典译著 。
正如她所言: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 , 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 , 不同程度的效益 。 好比香料 , 捣得愈碎 , 磨得越细 , 香得愈浓烈 。
越是艰难处 , 越是修行时 。 所有让你痛苦的经历 , 终会结痂痊愈 , 成为你最坚硬的壁垒 。
刘禹锡有句名诗:“千淘万漉虽辛苦 , 吹尽黄沙始到金 。 ”
一个人只有历经风吹雨打 , 大浪淘沙 , 才能洗尽铅华 , 修炼出更好的自己 。
人生如河流 , 穿过蜿蜒曲折与疾风骤雨 , 才能看见大海的辽阔 。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文章图片
3
改造自己
鲁迅先生说过:“改造自己 , 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
很多时候 , 我们身处灰暗时 , 唯有通过改变和调整自身 , 才能迎来新生 。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在《我们仨》中 , 杨绛写下了亲人离世的经历 。
1997年3月 , 她的爱女钱媛 , 不幸患上肺癌 , 没多久便撒手人寰 。
仅仅一年后 , 丈夫钱钟书也因病与世长辞 。
耄耋之年 , 接连丧女、丧夫 , 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 。
很多亲友都担心她承受不住悲痛 , 前来看望 , 见到她孤身一人时 , 忍不住放声大哭 。
杨绛反而柔声细语地宽慰来人:
“我都挺过来了 , 你还这样哀伤?往深处想 , 痛苦的担子我来挑 ,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此后 , 她便抱着“留在人世间 , 打扫现场”的心态 , 深居简出 , 一头扎进书堆 。
在书斋中的18年里 , 她每日笔耕不辍 , 整理出了钱钟书的所有学术遗稿 。
另外 , 她还翻译了柏拉图的《斐多》 , 出版散文集《我们仨》 , 编订了足足有250万字的《杨绛文集》 。
在人生的最后一程 , 杨绛先生不仅没有被凄苦与孤寂击垮 。
反而通过调整自己 , 改变心态 , 在忙碌且充实的生活中 , 活出了明媚优雅的百岁人生 。
听过一句话:“人生难免疾风起 , 不能改变风的方向 , 就想办法调整风帆 。 ”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 , 像大山一样挡在面前 。
不要总将目光聚焦在外界 , 当你改变不了现实时 , 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 。
遇到难事 , 不妨变种思维;面对困境 , 不妨换种心态 。
当我们自己改变了 , 你会发现 , 别人变了 , 整个世界也变了 。

杨绛先生说:
“人虽然渺小 , 人生虽然短 , 但是人能学 , 人能修身 , 人能自我完善 , 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 ”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 。
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 , 坎要自己一个一个过 。
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 在砥砺中前行 , 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
点个赞吧 , 当你走了很长很远的路 , 抬头就能看见满天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