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英|顾建英:先行先试立潮头,肩负守护一方百姓健康重任|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融媒体采访人员 贾薇薇
一想到厦门,脑中马上会浮现“经济发达、风景如画”的标签,厦门的经济实力有目共睹,但是这个美丽富饶的海滨城市,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医疗水平和能力相对不足。老百姓疑难危重症大多选择出市出省,舟车劳顿,医保报销也不方便。
2017年8月,一家全新的医院“横空出世”,短短的四年里,这家医院探索尝试了一项项创新举措,创造了一个个显著成绩,140多名上海名医、专家常驻,10余个名医工作室高效运转,50多项创新技术填补了厦门及福建省医疗领域空白,优势科室的三四级手术占比超过95%,40%患者从厦门市外慕名而来,开业第二年出院病人例均权重 CMI 跻身全国第73名,2019年、2020年度福建省患者满意度调查蝉联全省公立三级综合医院首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以下简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以强劲之势,迅速站在发展的前沿。作为全国首个挂牌成立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顾建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借助总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雄厚实力和优质资源,让名医常驻“家门口”,并将“小综合、大专科”作为医院的发展特色,与厦门、福建当地学科错位发展,建设具有厦门医院特色的学科体系。四年时间就把“跨省直管,异地办医”这种新模式和前沿概念做成了标杆和典范。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是全国首家挂牌的区域医疗中心,也是率先探索将优质医疗资源跨省平移的开拓者。”顾建英说,身在厦门这样的“窗口”城市、前沿之地,我们先行先试勇立改革潮头,肩负着探索医疗资源平移与辐射可行性,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的重任。
“同质化”管理,派出上海“嫡系部队”2014年,是概念照进现实的年份。8月8日,厦门市政府和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
2018年1月8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全面开诊。“平移”是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打造发展理念及蓝图的关键词,“同质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武器。顾建英表示:“当时‘跨省直管、异地办医’是新鲜事物,‘同质化’的构想和理念在施行中面临着太多的未知数和挑战。如果做得好,就能让福建当地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全国一流的诊疗服务,不用再辗转求医。”2018年,厦门医院的发展框架逐步落地,基本搭建完成,顾建英感慨道:“我们依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0多年的深厚积淀,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才得以高效、高质地发展。”
顾建英|顾建英:先行先试立潮头,肩负守护一方百姓健康重任|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文章插图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建筑群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同质化”从规划到执行都非常彻底,堪称国内首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派出了覆盖医疗各个环节的“嫡系部队”140多人,很多国内“一号难求”的专家更是常驻厦门医院。
四年的发展,专家并不是“挂名过场”。“目前,我们有140多名上海总部各学科专家常驻厦门医院。”顾建英说,我们还针对当地医疗需求,获批成立包括樊嘉、葛均波两位院士在内的15个名医工作室,工作室团队专家成员每周轮流来厦开展门诊、手术、教学查房等,指导学科建设发展。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同质化”开创了先河,也经受住了考验。除了常驻专家,厦门医院实行临床科室“双主任”制和行政职能部门“垂直管理”,即上海总部各临床业务科室主任兼任厦门医院相应科室主任,上海总部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厦门医院相应职能部门第一责任人。而且,厦门医院以“一体化”建设信息系统,搭建沪厦信息诊疗平台,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沪厦专家在两地均可线上查询、实时调阅两地患者病例资料。
“不仅有总部人才的不断‘输血’,我们还需‘造血’打造自己的生力军。”顾建英表示,所有厦门医院招录的医务人员都必须在上海总部进行培训并通过考核,截至2020年底,已有千人次接受培训考核,返厦工作。
“厦门医院的医务核心制度、标准、流程等也都在总部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并实施。”顾建英说,通过“同质化”的管理运行模式,确保我们的医疗技术、业务管理等始终保持“复旦中山”标准。
辐射带动闽西南地区,医疗技术水平提升2020年10月22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揭牌,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当中第一家揭牌单位。
顾建英|顾建英:先行先试立潮头,肩负守护一方百姓健康重任|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文章插图
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副主任王贺胜到院调研考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