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抓河里的鱼虾?( 二 )
而当暴雪天气肆虐的时候 , 农作物也常常因为霜冻而受到损害甚至是死亡 。 甚至在排除了气候原因之外 , 蝗灾的出现 , 也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严重的打击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本来在丰收时节都没法完全满足粮食需求的老百姓就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
文章图片
哪怕当地的官府和朝廷都开仓放粮 , 也因为大量增长的人口 , 而只能在一小段时间内起到降低饿死人口数量的作用 。 以至于后来老百姓们只能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来尽可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 其中就包括吃草根啃树皮 。
而当古代进入到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年代的时候 , 南方粮食安全也常常受到干旱、蝗灾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抓河里的鱼虾?】水稻被淹后植株茎秆细弱、弯曲、折断、倒伏 , 直接影响产量 。 甘薯受涝后出现薯块腐烂、品质差、不耐贮藏等影响 。 玉米受涝之后则出现叶子枯黄、生育期推迟、生长减慢、植株长势弱的现象 。 可以说 , 这些都对古代百姓们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
文章图片
吃草根啃树皮而不抓河虾的原因
千年前晋惠帝曾闹过一个“百姓无粟米充饥 , 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 这是其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 从自己的立场和经验得出来的一个解决方案 。 但明显 , 百姓在没有粟米可以充饥的情况下 , 更不可能吃到更加难得的肉食 。
所以 , “百姓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 , 反而吃草根啃树皮” , 也是基于现实原因 。
第一个原因是水产有限 , 人多鱼少 。 频发饥荒的年代 , 全国的人口和经济重心都还在北方地区 。 而北方地区相对于南方来说 , 水量要更小 , 水质也要更差 。
文章图片
这些来自北方的先天自然因素 , 使得北方的鱼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具备优势 , 也因此北方的渔业发展一直都是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的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本身就是“僧多鱼少” , 哪怕集体去捕鱼 , 也难逃群饥饿的下场 。
第二个原因是费时费力 , 体力不支 。 捕鱼本身就需要工具以及技巧 , 前者对时间、精力和资本等做出了要求 , 后者对经验和体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 所以本身因为饥饿而缺乏体力的灾民 , 在没有足够的工具以及经验的情况下 , 在陆地寻觅食物要远远好过冒险下水捕鱼 。
特别是他们中大部分没有学会游泳的能力 , 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 , 这使得他们基本也不会选择这样一种寻觅食物的方式 。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 , 在干旱年代 , 很多小型河流也都变得干涸了起来 , 河流里的鱼、河虾基本都因为缺水死亡 , 又在暴晒中发臭 , 而不能成为人们解决饥饿的食物 。
第三个原因是对于非常饥饿的灾民来说 , 野菜、草根、树皮 , 是比较容易获取和味道也还可以接受的东西 。 这可以说是结合一切现实因素下 , 最简单、最快也最好的解决温饱的方式 。
文章图片
小结:
古代闹饥荒 , 往往是由于干旱、蝗灾、暴雪天气、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的 。 由于技术与经验的缺失 , 古代农业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比较低 , 粮食安全问题很容易受到威胁 。
在这样的饥荒年代 , 结合一切现实要素 , 老百姓们能够找到的食物也往往都是野菜、草根、树皮等 , 谈不上用河里的鱼虾来解决温饱问题 。
- 秦国|台湾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什么样?秦国版图变大,个别朝代非常经典
- 后宫史|古代打仗时间周期长,士兵们怎样处理生理需求?都是用这3种办法
- 李世民发明了一种职业,古代女子对此十分痛恨,现如今却非常流行
- 古代人如厕解密,老百姓没有厕纸,用什么清洁?
- 古代盐很珍贵不得私自贩卖,那咸鱼又该如何处理?官府早有对策
- 中西法治社会的起源,探究古代法制文明的异同
- 古代高考结束后怎么庆祝,谢师宴是最基本的,方式比现在丰富多了
- 改朝换代是历史必然?为何我国古代始终有王朝更迭的历史轮回?
- 古代中西方经济差异表现,西方非谷物经济如何维系?我们一同探索
- 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看完才知道,古代的七品并不是“芝麻官”